从学渣到学霸:我的 100 天阅读简史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4, 2015 at 07:38PM:
阅读终会伴随着人得一生

100 天以前,我是一个屯书狂,信奉“买书是最经济的消费方式”,不错过电商网站任何一次满XX减XX的优惠活动。但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漫无目的买了一堆,成了家里的装饰。

100-days-reading-progress

100 天之后,我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我明白自己要读哪些,为什么要读,怎么读;我开始在简书上写自己的专题,在线上做主题分享,在线下和小伙伴一起拆书。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为我自己总结一下一个 31 岁的老学渣如何通过 100 天的阅读(每天 2 个番茄钟)来进行自我提升的过程,也希望能给小伙伴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蛮荒时代:漫读书

savage-time

蛮荒时代就是漫无目的地无事乱翻书,朋友圈有人晒的,图书馆偶然翻到的;看到书单就收集,然后 Kindle 里面买了一堆电子书,十几个 G 的电子书,反正不占空间……这个时期的读书就像原始人的生活,看到顺眼的就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好就多吃,味道不好就扔掉;看到有促销就大量囤积,也不管看不看的完,合不合适。

这个时代的杂食方式很适合培养阅读爱好,知道自己的口味。但是在成人学习的角度看,我在这个时期的阅读并没有获得多少养分,阅读也没有给我带来致用的价值。

二、农业时代:一周读一本书

agriculture-time

经过漫长的蛮荒时代,唯一锻炼的能力是对阅读没有恐惧,好吃的也吃过,难吃的也吃过,所以好坏都能尝尝。

在漫长的蛮荒时代之后,我参加十点读书会的 100 天阅读计划。这个活动被限定每天要对看过的内容进行 124 个字的小总结,并在微博中进行打卡,并坚持 100 天。

这个过程每天都和天南海北的小伙伴们打卡互相勉励,“我一定能存活下来”是那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拼的一句话。开始是很折磨人,因为之前是原始人,哪有这样的规矩;现在好啦,每天要写小总结——于是慢慢养成了习惯,看完书就立马落笔记录。

这个过程很辛苦,但是慢慢让我对读过的内容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记忆和理解。

因为每天都记录读过的书,读过了多少页,用了几个番茄钟。我开始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于是就想从蛮荒时代进入农业时代,我开始稳定下来,一周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并产出书评或者读书 PPT。

这个过程对于书本的选择也开始有了一些方法:

开始通过豆瓣来找书,看书评,通过快速阅读豆瓣评价来判断这本书是不是适合我。

同类型的书还有哪些,这本书的延伸还有哪些?

三、工业时代:一天读一本书

industrial-time

农业时代的一周一本书计划让我每周都固定有了知识的输入,而且这样每周的阅读得到了量化,一周就 1 本,每天记录进度和小回顾,读完写篇整书评,这个过程很好记录也很好执行。

从农业到工业时代的交替,肯定需要重大的技术革命。我的第二次阅读革命就是了解了什么是“快速阅读”。

在职场中,阅读商业致用类书籍是绝大多数,我的一周一本书计划也绝大部分是属于这里。

开始尝试使用“快速阅读”之后,我原来一本书逐字逐页,从头看到尾,每天一小时,一周看一本的阅读方式,变成了 30 分钟速读模式。我尝试练习用 30 分钟时间读懂一本书;这个过程当然没有那么容易,我通过限时的方式来训练自己,30 分钟完成不了,我设定 1 个小时完成。

快速阅读让我用 20% 的时间去找到书本 80% 的重点内容,剩下的 20% 重点,直接舍弃。这样的遗漏并不会影响我的书本理解,而且相对原来一周一本书的时间成本,快速阅读让我的效率提高了 5 倍,我可以做到一天读一本书。这简直帅呆了,我开始像一台机器一样对蛮荒时代和农业时代囤积下来的书进行快速尝了一遍——合适的留下,不合适的送人。

四、信息时代:主题阅读

Information-time

1 天 1 本书的进度确实很吓人了,想想一年能看 300 本书,是多么牛叉的一件事情呀。

但是我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就此停步,因为在阅读量上来之后,我又开始接触到新的技术:主题阅读。战隼老师和秋叶老师强烈推荐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将其作为阅读的高阶过程。

主题阅读的方法是带着问题,设定一个主题然后寻找答案;通过主题,罗列出主题书单,然后从中筛选出 10-15 本书,然后在这些书中寻找答案,再产出主题报告。因为有了快速阅读的经验,所以我的主题阅读筛选过程非常快,一天一本的速度,我可以在一周之内完成一个主题阅读。

这时候我已经不再执着于阅读量了,从原来的 1 天 1 本书变成了一周 15 本书,说出去人家会骂我是骗纸啊!ORZ。我利用主题阅读进入了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我的个人知识体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建立雏形。

五、互联网时代:按需阅读

从漫无目的胡乱读书的野蛮人到了大阅读量的信息时代,虽然我也很反感阅读这件事情去讲什么数量,但是阅读量的增加确实让量变产生了质变:

  • 这本书是否对我有用,如果要读,我还可以找哪些书来读?
  • 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后,我应该去如何快速补充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 一本书我能从中应用几个知识点到我的工作中去?

以上这些我之前所没有思考过,在 100 天后,我越来越能清晰的回答这些问题。

随着主题阅读的深入,和阅读量的增加,我对于读书方法有了更多的包容性:

  • 面对基础类的知识,我会选择蛮荒时代的办法,遇到喜欢的就吃,东看西翻,精益试错;
  • 面对基础专业类的书,我会选择信息时代的办法,进行主题阅读,全方位去了解;
  • 面对专业类的书籍,我会用农业时代的办法,精耕细作,慢慢研究。

于是我的阅读方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就像互联网时代的思维一样,精益迭代,用变化去面对变化,几种阅读方式交替进行,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改变。就像一只自带系统随处插拔的 U 盘,随时更新自己。

六、总结:改变的选择权在我们自己

以上就是我的 100 天阅读变革过程了:

  • 蛮荒时代:漫无目的随便乱看
  • 农业时代:每天阅读做记录
  • 工业时代:一周一本书,注重输出;尝试快速阅读
  • 信息时代:主题阅读,阅读量大爆炸
  • 互联网时代:根据变化来选择阅读方式

100 天的时间,占据了一年将近 1/3 的时间;当我在这 100 天里完成了自己的阅读方式的重要革命。我很感谢十点读书会和战隼老师这次的 100 天阅读计划,他们给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这个学渣有机会、有动力去做一次尝试。

我在这 100 天里的收获:

  1. 学会了放弃,没有人能看完所有的书,即使是你的书架上的书;这 100 天让我学会了取舍,每本书没有好坏只有当下对你适不适用。所以果断扔掉不合适的,死磕适合你的。(单身狗们你们听到了嘛!!!)
  2. 认识了很多的共同爱好的朋友,阅读并不是孤芳自赏的事儿,他是一种交流,交喜欢的读书的朋友,总是没有坏处的。
  3. 养成了好奇心,好奇心是驱使人们探索和发现的原动力,我很高兴我能养成这样的好奇心,让我去不断发现自己的的无知。
  4. 学会了分享和表达,这种表达有手绘,有写作,有线上训练营分享,有线下的拆书活动;这种分享让我更加珍惜我每一次的阅读时光。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是我最大的感悟。

我之所以今天写这篇分享,是因为我觉得它改变了我,而我也希望我的经历能让你有所启发,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就够啦,么么哒。

我说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适合你,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

来源:亚马逊 Kindle 服务号
作者:彭小六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kindlefere.com/post/228.html

Related Articles

0 评论 :

发表评论

Quote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