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全球变暖,一场世纪谎言?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30, 2015 at 08:05PM:

【回声】全球变暖,一场世纪谎言?

【回声专题】全球变暖,一场世纪谎言?

摘要: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变成科学界最喜欢预测、同时被打脸也最多的一个领域,而且许多预测并不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气候变暖的支持者对异己进行打压,甚至对持怀疑态度的人发出死亡威胁。

11月30日,法国巴黎将召开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人们大多以为全球变暖是科学界的“共识”,但其实过去数十年间,许多气候变暖学家不靠谱的预测,让这一领域声名狼藉。

1.撒切尔夫人原本是气候变暖坚定的拥护者,却在十几年后成为了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

1988年9月27日,时任英国首相、拥有化学学士学位的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出现在伦敦金融城的渔商会馆,忧心忡忡地给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做演讲:“我们被告知,每隔10年[全球]气温就将升高1℃,这种[全球]变暖的影响,大大超出了自然栖息地能承受的能力。这种变暖将导致冰川加速融化,并使海平面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升高几英尺(1英尺约为0.3米)。”

随后撒切尔夫人辗转多地,给全世界做了数场演讲,成为呼吁对全球变暖采取紧急国际行动第一位主要国家领导人,撒切尔夫人还促使联合国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但是到了2003年,身为一个自由市场的拥护者,撒切尔夫人已经不再相信这些气候变暖的灾难论调。她在其自传《治国方略》(Statecraft)中质疑气候变暖论背后的主流科学预测——海平面上升被夸大了吗?影响全球气候的主要力量真的是CO2,而不是诸如太阳活动这样的自然因素?她蔑视末日论者(doomster),并嘲笑前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昂贵且对经济有害”的减少CO2排放计划是徒劳的。

人们并不知道是什么使撒切尔夫人从气候变暖支持者,变成一个彻底的怀疑论者,不过伴随撒切尔夫人态度转变的是,“气候变暖”几乎已经是科学界预测最多、同时“被打脸”也最多的一个研究领域。

2.出于未知的原因,最近十几年来全球变暖几乎已经停止,这让大多数气候预测模型纷纷失效

首先是关于“气候变暖速率”的预测频频失败。1988年,在撒切尔夫人发表著名演讲的前3个月,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NASA GISS)主任詹姆斯•汉森(James Hansen)在美国参议院做气候听证,他谈到“异常炎热的天气正困扰着我们的国家”,并声称有99%的可能性全球变暖正在发生。他领导的气候研究小组制作了3套气候预测模型,但1997年以来,这3套模型在戈达德太空研究所自己的地球表面实际观测温度数据面前、以及在遥感系统(RSS)的卫星测量数据面前,都已经明显出现了偏差——高出实际观测温度一大截。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从1990年开始发布评估报告,1990年的第1次报告中,IPCC预测到2100年地球每隔10年将升温0.2-0.5℃,也就是到2100年地球将升温2-5℃,接着IPCC在之后几次报告调低了预测数值,但竟然没有一次预测能与实际观测数据接近(更不用说吻合)。尽管如此,2007年,IPCC一位负责人仍然表示,“如果2012年之前还不采取任何行动,那就为时已晚。未来我们两三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我们的未来。现在是关键性时刻。”

2013年,在连续四次预测失误后,IPCC只好绝望地在第5次评估报告中承认,“气候模型与[实际]观测的10-15年的短期趋势之间存在差异,1998-2012年实际观测到的气候变暖速率(rate of warming)为0.05℃/每10年(小于2007年模型计算出的0.13℃/每10年的速率)。”也就是说,IPCC承认他们的预测模型是错误的。过去十几年来,全球已经基本上没有净升温。

IPCC预测模型的错误当然不是偶然。2014年8月,美国卡托研究所(Cato Research)将IPCC采用的108个气候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简单计算对比,发现绝大多数气候观测模型都远远夸大了气候变暖的速率——1995-2014的20年地球升温趋势,IPCC的108个模型全部高于实际观测数据(0.105℃/每10年);1985-2014年的30年地球升温趋势,IPCC的108个模型只有3个低于实际观测数据(0.167℃/每10年)。虽然没法预测复杂的真实世界是如何运转的,IPCC暂时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非常唬人的借口:“气候变暖停滞”,目前IPCC的科学家们提出了数十种导致停滞的原因,他们信心满满地认为,气候变暖还将卷土重来。

3.气候学家迫不及待地声称几年内地球两极就会陷入无冰状态,结果最后都以尴尬收场

除了没能成功预测温度走向,许多气候变暖学家在预测“冰川融化速率”时由于太过激进,不断栽跟头。2009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表示,“一些模型预测,北极冰盖在接下来5-7年内有75%的可能性彻底无冰”。戈尔引用的是美国科学家维斯拉夫·马斯洛斯基(Wieslaw Maslowsk)在2007年的研究成果,马斯洛斯基团队的研究人员甚至告诉BBC,“我们预测2013年北极无冰还没考虑2005和2007年的冰盖最小值呢,所以你可以认为2013年无冰还只是我们的保守估计。”

2012年夏天,北极冰覆盖面积下降到197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点(338.7万平方千米),于是耶鲁环境360(YaleEnvironment 360)迫不及待地在2012年报告称,“剑桥大学极地海洋物理小组组长皮特·瓦德汉姆(Peter Wadhams),相信北极极其有可能在2020年前就陷入无冰(ice-free)状态,且很可能在2015年就无冰。”

但到了2015年夏天,美国政府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实际观测数据显示,北冰洋(Arctic Sea)过去三年最低冰覆盖面积分别为505.5万平方千米(2013年)、502.8万平方千米(2014年)、441.3万平方千米(2015年)。而南极冰覆盖面积在达到南半球夏季1月最低点时,过去3年的数据竟然是历史记录以来最高。

4.海平面升高、气候难民……耸人听闻的预测没有一个成真,NASA科学家成了众矢之的,联合国则保持着十分糟糕的预测战绩

针对气候变暖可能导致的后果,气候学界还出现了许多耸人听闻的预测。上文提到的在美国参议院做听证的詹姆斯·汉森,在1988年曾与人形容20年或30年后(即2008年/2018年)生活将会如何被温室效应打乱:“[沿着纽约哈德逊河的]西侧公路(The West Side Highway)将会被水淹没,由于猛烈的大风你不得不在对街的窗户上贴上封带。”可惜直到现在,詹姆斯·汉森倘若从他纽约百老汇的办公室眺望,远处的西侧公路也依然车来车往,没有被哈德逊河侵蚀。实际上,2009年1月19日,詹姆斯·汉森还在歇斯底里地向奥巴马喊话,“[总统]只剩4年时间来拯救地球。”

再回头看看1989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纽约办事处主管诺埃尔·布朗警告,留给人类应付全球变暖的时间,只剩“10年的窗口期”了。他说,“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没有在2000年前发生转变,许多[地势低洼]国家将直接从地球表面消失,沿海洪水和作物歉收还将造成大量‘生态难民’。”这一预言从未实现。

2005年,还是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大胆地预测,到了2010年,气候变化将会使地球上5000万人成为“气候难民”(climate refugee),环境计划署还提供了一张地图:对太平洋和加勒比地区低洼岛屿来说,被淹没的危险已经迫在眉睫。2010年终于到来了,随着人口普查数字的不断发布,环境计划署度过了非常尴尬的一年:该死的巴哈马不仅没有产生任何一个气候难民,2000-2010年间人口数字还净增加50,047人,达到353,658人;自上次人口普查以来,所罗门群岛人口暴增10万人,总数已超过50万人;圣卢西亚和塞舌尔,人口数量都不约而同地有了小幅度的上升(前者5%,后者10%)。

5.国际气候变暖的学术氛围变得十分糟糕,任何对气候变暖表示怀疑的科学家,都会像异教徒一样遭到无情抨击与迫害

喜马拉雅冰川将于2035年前融化(该预测已于2010年被撤回)、苏格兰人很快将无雪可滑(2004年《卫报》)……预测失败的案例还有一长串。如果你觉得这些预测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不断试错、不断改进模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气候变暖这一领域,尽管还存在太多的未知,但基本上已经被支持气候变暖的学者所垄断。对于那些持怀疑态度的气候科学家,气候变暖的支持者对他们处处打压。

2002年弗吉尼亚大学教授、IPCC委员帕克里克·J·麦克尔斯(PatrickJ. Michaels)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修订21世纪的温度预测》,论文采用了许多独立数据源,并预测整个21世纪升温可能只会有1-3℃。2009年“气候门”被曝光,麦克尔斯从那些支持气候变暖的科学家所泄露的邮件中,发现他的这篇论文差点遭到毒手:有的气候变暖支持者要求发表论文的期刊删除该文;有的则试图迫害《气候研究》(Climate Research)发表该文的编辑,企图让奥克兰大学解聘这位受人尊敬的教授;如果上述方式都的失败了,他们还想直接让发表论文的期刊关门歇业。

在丹麦,《环保主义怀疑论者》作者比约恩·隆伯格(Bjorn Lomborg)因为反对气候变暖论,遭到丹麦科学诚信委员会的指控;在英国,《理性乐观派》作者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于2015年1月在《泰晤士报》上大倒苦水,讲述他作为一个气候温和派(climate lukewarmer)的悲惨遭遇:“我从《卫报》作者、绿色和平组织翻译加里·埃文斯(Gary Evans)那里收到了死亡威胁,《卫报》作者达纳·努斯特里(Dana Nuccitelli)专门发表了一篇批评我的文章,文章配图是一个被切下的僵尸脑袋。”马特·里德利只不过是认为全球变暖不再是一种威胁。

2013年,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抨击气候怀疑论者,称“我们不应该让极少数伪劣科学家和极端理论家与‘科学事实’进行竞争”,IPCC的两位委员理查德·麦克奈德(Richard McNider)与约翰·克里斯蒂( John Christy)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们在《华尔街日报》上撰文称,“如果不是这些预测模型一错再错,我们可能还能原谅这些模型。”

两位作者指出,1980年代至今的大多数气候模型,既高估了深空大气(地表-22.5km)的升温(这被认为是CO2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证据),也不能准确抓住气温变化的细节(过去一个世纪大多数陆地升温都发生于夜间)。过去的气候模型无法预见如今北极地区戏剧性的变暖,经过调整之后的新模型确实在设法跟上这一趋势,但还是被真实世界的数据所打败。

两位作者反问,“为什么建模者们就不能谦卑和坦率地说一句,也许北极地区的变暖是因为某些我们尚未理解的原因?”

[详细]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news.163.com/%E5%85%A8%E7%90%83%E5%8F%98%E6%9A%96%E5%B7%B2%E7%BB%8F%E6%98%AF%E6%9C%80%E5%96%9C%E6%AC%A2%E9%A2%84%E6%B5%8B%E3%80%81%E8%A2%AB%E6%89%93%E8%84%B8%E6%9C%80%E5%A4%9A%E7%9A%84%E4%B8%80%E4%B8%AA%E9%A2%86%E5%9F%9F%E3%80%82

对话《火星救援》作者Andy Weir:这本书不折不扣的就是为了吸引那些技术宅读者的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30, 2015 at 08:00PM:
#火星救援

2016年倍受瞩目的科幻电影《火星救援》11月25日在全国上映,而在此之前,这本亚马逊畅销书改编的电影已经在北美地区拿下超过3亿美元的票房。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原作者Andy Weir是如何创作《火星救援》的?对于火星,他又有哪些想法呢?

Andy Weir的故事可谓现实与奇幻的奇怪组合。他写的这本书《火星救援》取得巨大成功,而一开始,这本书中的所有内容只是在他博客上免费连载,供他在这些年来业余写作积累的几千个粉丝阅读。

这些粉丝当中的某些人想要一个电子书的版本,他就整合了一本电子书,接着又有人想要一个kindle的版本,他就用只收取最低价钱99美分的方式在亚马逊上向他们提供了这本书。

「那时我才意识到亚马逊的影响力有多大。」 Weir后来回忆道。短短四个月之内,《The Martian》就在亚马逊「最畅销科幻小说」排行榜上就窜到了首位。那之后过了两个月,他在与德国媒体集团贝塔斯曼旗下兰登书屋的皇冠出版社签下了一本书约的同时还与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签下了电影的合约。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宇航员在近未来的一次NASA的任务中,被只身留在了火星上,必须在有人前来救援前独自活下去。他通过各种运用物理、化学、几何学还有管道连接、植物学还有星象导航的知识——在书中全都用精确的细节进行了描述,其中的有些细节甚至用Weir自己编写的软件模拟过的。这对作家来说是很好的一课:细节能给你带来真实性,而真实性会给你带来读者。当然了,有一个伟大的主角也同样重要:在我与Weir的访谈当中,我发现Mark Watney——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正如Weir一样,随意,幽默、思维谨密、同时有着谦让的品德。

1.jpg

问:你曾说过「科学能创造故事情节」,这在《火星救援》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Andy Weir:本书的基本设计是一个远离现代化的人,必须回到类似《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日子。所以这本身并不是一个完全创新的想法,但的确是一个在创作过程中很有趣的故事。我让我的宇航员在火星上「漂流」,当你去考虑生存下去的方方面面时,你会马上意识到接下来面临的诸多问题。

他将会需要食物,但是你又不能轻易地就创造出食物,你需要寻找土地种植。当我在计算他的物资能供他坚持多久时,很显然,他的物资不可能够他坚持到救援到达。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创造故事」情节的例子。接着他需要足量的水来使庄稼生长,他能从外界搞到许多土壤,但是土壤中必须有一定量的水。我做了很多计算来得出到底他需要多少水,那个数字好像是上百公升,就发现一个载人飞行任务不可能储备了足够的水。我就想到,哦,这倒是挺有趣的。我之前从来不知道,也从来没想过其中的艰辛,直到我坐下来认真计算才明白。接着我就设计了他必须创造水的故事情节。对他生活中每个细小方面的计算都是为了展现出他多次身处险境的状态。

问:某种意义上说,你的书不折不扣的就是为了吸引那些技术宅读者的,就像在说,看呀,我要展示一切事物运行原理的细枝末节

Andy Weir:对,我想确实是这样的。开始我写的时候,就是一部在我个人网站上的连载系列小说。通过之前的创作积累,我有大概三千位老读者。我的确是为了他们而搞创作的。我写书的时候心里从没考虑过市场需求。我就是想着,三千位铁杆技术宅是我的粉丝,而我本身就是个技术宅到底的人,我想写一个他们都喜欢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有大量的数学、科学或阐述事物运行原理的内容。因为我的读者们就是喜欢这些。我不知道它最终会在主流市场上这么流行,直到今天我也不明白这个故事流行的缘由。

三千位技术宅是我的读者,我要写一个他们都喜欢的故事。

问:出于某种原因我对你提到的从火箭肼燃料里提取水特别感兴趣

Andy Weir:这只是基于肼燃料工作原理的一个特例。我当时想,他有一些残余的火箭燃料,那这些燃料是什么呢?我可以选择现有的任何一种火箭燃料,然后我就想,好吧,我们假设是肼燃料,肼引擎是如何工作的呢?然后我就查阅从谷歌上搜索出来的很多很多资料,作为科学迷,能在这样一个想知道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搜到资料的现代世界真是太棒了。

问:你能评价一下其他深度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书吗?

Andy Weir:拉里·尼文的《环形世界》实际上运用了很多数学知识。在《环形世界》的书中解释了构建环形世界需要的质量,并且如果在设定的星球自传速率下,大气层会被禁锢在周围,重力通过向心力而存在。如果你查询他所写的数据,那都是准确的。

问:尽管你在书中努力营造真实的效果,但是也故意留下了一些失实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

Andy Weir:这是原初的设定,那场沙尘暴让宇航员们紧急撤离,主人公马克被一条天线扎伤。客观上来讲这些都不会发生,因为风的力量不足以达到这些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什么都不会被摧毁,没人会有危险,也没人会被撞倒。这是我仔细考虑后的一个让步,因为我想为马克因天气事件被困而营造更多的戏剧感。这是马克和火星抗争的主题中的一种互动,这始于火星与马克的碰撞。但是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问:过了一阵子,我都把书里面的内容当真了,鸡尾酒会上逢人便讲关于火星风暴的这些「谬论」

Andy Weir:没错,我可能不经意地给你带来这样的社交尴尬。其实,我花了挺长时间来搞清楚为什么大家对这本书如此感兴趣。读者们给我的一个反馈是他们跟你有过很类似的感觉。他们觉得自己很快,很快就相信了书里面技术的合理性。你并不需要真正正确的解释,只需要听起来是对的就可以了。

你只需要读者对你有信心,就是那种不忍卒读,情不自禁的感觉。当我读一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像有个元程序在运行,不停告诉我「嗯,我可不确定这个是否符合现实」。但是脑海里这个让人恼火的声音经常性地破坏我的阅读乐趣。如果你能够消减一些读者脑海里的质疑声,那么他们就会喜欢上你的书了。

问:你写完整本书以后,通篇来看只有风暴的内容略有失实,想问一下你有没有因此很烦躁?

Andy Weir:确实很烦躁。但这是个很有策略的决定。我翻来覆去思考了好多次,不断想我可以重写的,我可以重写一个更真实的。但是我就是想不出来任何令人激动且富有戏剧性的内容。

问:如果让你来选择职业,你是愿意做NASA的科学家,还是科幻作家?

Andy Weir:这是个难以取舍的问题,我想我会说想做科幻作家吧,主要原因可能是我虽然喜欢NASA,但是投身其中工作很容易觉得沉闷。另外我之前为政府工作过,那里的机构很大很官僚,让我很不爽。打个比方,我喜欢看足球,但我不一定要当职业足球选手。抛开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不说,单单那种要成为职业选手所需要的努力、牺牲和痛苦,所有的这些必须的,都让我望而却步,所以还是看看别人吧。

问:你觉得送人上火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ndy Weir:完成任务后离开火星地表比较难,所以就有人提出单程火星殖民之旅,的确非常难。想一想那些我们用来飞离地球的火箭,都非常大。再跟月球任务比较一下,那些用来离开月球地表的火箭就相对小了,跟个盒子一般大。大小有别是星球的重力和大气造成的。当人们谈论甲烷氧气燃料的时候,是在谈论从火星大气中获取燃料,我书里面也谈到这些。MAV就是靠这种方法升空的,MAV预先就着陆在地表,然后静置制造燃料。如果你能从火星大气中拿到,比如,15吨燃料,你就不需要自己带去了。

2.jpg

问:最近的发现有否改变了你对火星任务的思考?

Andy Weir:当我写书时,好奇者号还没有登陆火星,也不清楚火星上有多少水。在我的书发行之后,我们发现火星上数以吨计的以冰结晶形式存在于岩沙之中的水。从火星上取1立方米的土,你会得到大约35升水。如此之多的水,超出所有人预料,这实在是令人兴奋。

在火星上制造火箭燃料所稀缺的氢已不再是问题,因为有水就有氢。最初的计划是把地球上的氢带到火星。每1公斤氢可以制造13公斤火箭燃料。现在这变得完全没必要,因为你可以利用专门的机器从火星土壤中提取水。你可以只发射一个装置到火星,它会自行制造出火箭燃料,这实在是激动人心。

问:当你写书时,你所描写的火星环境也正一步步被发现

Andy Weir:这很有趣。书中主人公马克驾驶着「好奇者号」作为导航帮助,穿行在一个叫Mawrth Vallis的山谷之中,这是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的最简单方法。在我写出书之后,并且直到有了电子版,NASA才开始为「好奇者号」挑选着陆地点,并最终选定了4个,Mawrth Vallis是其中之一。如果他们把着陆点定在Mawrth Vallis,那么任何一个科学爱好者,任何一个对火星有所了解的读者不免要问诸如为什么马克驾驶着「好奇者号」向右行驶之类的问题。

问:假如你现在开始写这本书, 马克会从火星土壤中提取水吗?

Andy Weir:事实上不会,因为我更喜欢马克亲自制造所有工具来获取水,这样的话,整个故事的戏剧性会更好。因此,我会说,马克呆在一个叫Acidalia Planitia的火星沙漠中,沙子里有非常非常少的冰结晶。我喜欢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马克可以通过降低肼来获取水。

问:最近发现,火星大气层中有甲烷爆炸发生,您怎么看?

Andy Weir:这实在是激动人心,将释放人类极大的想象力。因为一个星球上只有两样东西可以制造出甲烷。一个是地质活动,一个是生命。在大气层中,甲烷爆炸发生的很快,尤其是火星的大气层缺少降低电离辐射的磁气圈,甲烷爆炸会更快。不同形式的太阳辐射猛烈冲击着火星大气层中的甲烷,甲烷破碎为更小的分子,因此甲烷的形态不会存续太久。

从地质学的意义上讲,火星是一个死星球,没有地质构造活动,甚至没有移动,如果大气层中存有很多甲烷,那么问题是它们是怎么上去的?人们并不会因此认为这是生命存在的证据,对火星上正在发生的一切他们还为知不多,但是这依然使人兴奋,毕竟甲烷是有机分子。

问:它会是什么呢?

Andy Weir:嗯,它可以是任何事。我可能有一点悲观,但最有可能的选项就是火星并没有像他们怀疑的那样地质荒芜,你知道,那些到处泄露的甲烷气体,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了。如果有生命,那么生命可能只会是微生物生命,可能会有一些微生物生命是从可能更什么的过去留下来。如果火星曾经有过生命,它最有可能的时期可能就是大概10亿年前当火星上仍然有液态水的时候。

问:你说你是个悲观主义,但你的书可相当的乐观

Andy Weir:如果在这事上划分等级,反乌托邦是0分,乌托邦是10分,我认为我大概是6分或7分。类似《火星救援》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什么久远的、遥远的、难以想象的未来,它可能就发生在未来20年之内。

在情节设计中和中国有一些合作,但我认为我们应该和他们在太空事宜上做出更多的合作,而且我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想想吧,在冷战的鼎峰时期,我们和俄罗斯在太空事宜上进行合作,这就是我们做的事。我可能在人性上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信仰,所以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种普遍的乐观感觉,而当出现问题时,人们天性也倾向于想要一起合作。

这是内在需求和人性的结合,我觉得这种结合很美。

问:这种信仰是来自于哪里呢?

Andy Weir:我不知道,可能是来自对历史的观察吧,就好像我们总是聚焦于那些人类非常阴暗的一面,那些关于强奸犯和谋杀犯的新闻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甚至没有想一想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很多人陷入困境,但也有成千上万的人试图帮助他们。当发生了海啸或灾难的时候,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在提供帮助。当有人迷失在森林里的时候,五百多人伸出援手寻找他们。这就是人类天性中的不可避免的合作需求。我认为这真的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

问:你的新书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Andy Weir:它现在被暂时命名为Zhek,这更像是一本软科幻小说。它基本上是关于外星人袭击地球的,还有超光速旅行、心灵感应和一些经典的东西。

问:你有考虑过再写一本像《火星救援》一样计算精确的书吗?

Andy Weir:是的是的。事实上我已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为另一本书拟大纲,在技术上会非常的精确,它是一本关于月球基地的书。关于月球基地的所有事情都可以从物理角度提出精确的看法,比如在当今技术条件下你真的可以制造一个月球基地。不过,出版商认为,尽管我的故事背景很酷,但故事并不那么有趣,因此他们拒绝了这个故事。我想补充一句:尽管你的书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但并未不意味着你就能顺利出版下一本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p-89EKCgBk8MZdE.gif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huxiu.com/article/132721/1.html?f=wangzhan

一个 7 人团队开发了 128 款滤镜,他们的产品正在风靡摄影圈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27, 2015 at 03:12PM:
赞 VSCO
作者:杨小雪

现在,用「全球最知名的照片编辑应用」来形容 VSCO 并不为过。在人们厌倦了 Instagram 风格强烈的滤镜之后,VSCO(其前身是 VSCO Cam)凭借其更加温和、真实、胶片风格的滤镜,受到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的追捧。

最初,这个 App 仅仅是一款图片编辑器,它为用户提供一批胶片风格的滤镜,允许他们精准地调节照片的亮度、对比度与色彩。去年年初,VSCO 陆续加入了 Grid 与 Collection 页面,变成了一个可以与朋友分享并收藏照片的平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继去年获得了 4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之后,VSCO 在今年 4 月获得了 3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充足的资金使得这个团队能够专注增长与产品研发。在短短两年时间内,VSCO Grid 的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 2000 万。

热爱图像的 CEO 与一个秘密团队

CEO Joel Flory 说,他创立 VSCO 的初衷就是源于对图像的喜爱。他摄影时喜欢皮肤的色调——静止皮肤的暖色,有点泛绿又自然的色调,是他最喜欢的镜头参数设置,也正是 VSCO Flim 的最初灵感,许多镜头原始参数都源于此。

joelflory02-1.1000x0_meitu_1.jpg

用过 VSCO 拍照的人都知道,滤镜正是这款产品的核心。最初,Joel Flory 的团队只是想为 Adobe 公司做一款叫做 VSCO Flim 的滤镜产品,而当他们意识到滤镜本身就可以足以成就一款产品的时候,团队成员便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

VSCO 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类书籍与杂志,员工们将其视为一种吸收材料和体验的渠道。VSCO 团队已经有 140 人,目前还在扩张。这是一群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团队中一个从业 10 年的专业摄影师外,包括 CEO 在内的其他人也都是拍照爱好者。

办公室里有一个无人知晓的、需要指纹检测才能进入其中的研发实验室。VSCO 最核心的图像处理团队在这里办公,他们是 3 名毕业于加州大学图像处理与电气工程专业的工程师、领队 Zac、摄影师 Bytri 、色彩学家 Hugh 和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与计算机专业的 Rob。

就是在这个不足十平方英尺的实验室里,这个 7 人团队开发了近 128 款滤镜——根据用户与市场的反馈,它们广受拍照爱好者的欢迎。

Joel Flory 把这个实验室里发生的一切都视为机密,他仅仅愿意透露一些工程师们开发滤镜的场景,「每一次开发滤镜的过程都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从一点灵感出发,立足于 VSCO Film,在手机像素水平而不是数字相机像素水平上,反复拍摄和测试,从画质和色调的数据中提炼一些原型。」

在测试过程中,Joel Flory 允许所有人畅所欲言。他们会预先布置好一个框架,大家围坐在一块移动板四周,播放,快进,滑动和移动图层,从中演化出团队成员设想中的所有效果。

其中最疯狂的科学家总能抓住一切机会,从大家的讨论与演示中得到改进产品的想法。而 Zac 会这样说:「嘿,我知道这就是你喜欢的效果,我知道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能帮你抵达那里。」

有关滤镜的秘密仅此而已?「除了开发团队,我们还要找到适用的技术,从新颖的视角去观察去发掘。当然,还有独特品味,对事物的理解力和诠释力。」Joel Flory 补充道。

始于热爱,但不终于此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 VSCO 的成功归因于团队成员对照片的热爱与执着,但他们接下来要做的,却不止「编辑照片」那么简单。

VSCO 最初的目的是成为最棒的拍照和编辑工具。发布 VSCO Cam(之后改名为 VSCO)后不久,VSCO 推出了 VSCO Grid 页面,包含 Minimalistic Pack 和 VSCO Collections,慢慢向创作工具和分享平台转变。

但 Grid 页面上线后,并不是所有用户都认可,有些区域的用户只是在 VSCO 编辑照片,然后分享到 Instagram 等社交平台上。这部分人让 Joel Flory 意识到,编辑照片正是 VSCO 存在之根本。

照片本身毋庸置疑是 Joel Flory 最关心的,但让 VSCO 成为最好的拍摄和编辑工具的下一步,便是分享。「创造的关键,在于能够共享你的工作成果,与其他人互联,激发灵感。因此,我们正立足于 VSCO 平台,在用户之间建立更多的搜索和链接。」VSCO 现阶段正在努力营造一个闭合的完整产品生态链。

VSCO 不会停止开发更多的滤镜,也不会成为第二个 Instagram。「坚持我们的世界观,站在技术,共享,艺术的角度去深入开发。」Joel Flory 认为滤镜是他们激发用户灵感的核心工具,高品质的内容创造很重要,接下来才是共享与欣赏。

在两轮融资之后,VSCO 已经获得了现阶段的盈利能力。目前 VSCO 已经有内购付费,VSCO flim 以及印刷品、书籍和其他实物商品的售卖这三种收益来源。与第三方的合作和授权,也为他们带来一些小规模的额外收益。

收益增长,技术进一步提升,全球用户的峰值型增长——Joel Flory 认为这一切都归因于 VSCO 在初期深研技术,打下了基础,「1 月份我们收购了 Artifact Uprising 公司,就是比较看好他们对盈利途径的把握力。VSCO 的内部职能结构正在分化,以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但我们的首要战略就是尽可能地不断增长。」

VSCO-1.jpg

进入中国!

尽管照片在中国的上传和下载速度有点欠佳,但它一直以来都是 VSCO 用户数增长最快、用户最活跃的地区:VSCO 近 83% 的用户来自海外,中国已经成为它全球第二大市场。

VSCO 正在深入中国。

三个月前,VSCO 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合作伙伴豌豆荚发布了第一个 Android 中文版,后者在两天之内为它带去了数万的用户。

当然,对国外开发者来说,推出旗下应用的中文版只是个开始,搭建并维系与中国用户的纽带可能更为重要。

11 月 19 日,VSCO 又联合豌豆荚举办了一场线上摄影展,展出 VSCO 社区里中国用户的优秀作品。这一次的声势更为浩大:VSCO 为豌豆荚用户独家限免了一套原价为 18 元人民币的滤镜包。活动截止时,已经有上百万人参与其中。

考虑到 Android 版 VSCO 内置的是 Google 的支付体系,将其改为中国大陆用户熟悉的支付体系会是一个繁琐的工作,此次限免或许可以看作是 VSCO 中国本土化的第一步。而 Joel Flory 也表示,他们会探索更灵活的付款方式,支付宝、微信都是不错的选择。

另一方面,他认为抓住中国用户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基础设施和各种系统来保障更快的图片上传和下载速度等等。而他们已经完成的 App 本土化的工作,包括尽可能减少文字,全部以图标表达、只保留绝对必要的注册过程。「我们正做得越来越多,最终将彻底本地化。」Joel Flory 说。

Joel Flory 坦承,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必然要争取的市场。但他更重要的是,Grid 上面来自中国用户的照片为其它国家的用户展现了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与独特视角。

「我真的试图打开藩篱,分享更多人的观点,并展示他们的视角,我认为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体验一下他人的世界观,他人观察世界的视角,他人对自己处境的观点,他人如何看待万事万物。」

Joel Flory 说这才是他必须让 VSCO 深入中国市场的真正目的。

vsco-2.jpg

VSCO 的团队带有他们强烈的价值观,他们将打造最棒的功能、开发最好的滤镜视为当初创业的初衷、今天的生存之道以及未来创新的道路,也一直以拓展更多的世界为目标。

在 VSCO 下一步开发的新功能中,用户将可以搜索更多有趣的内容,开放的内容数量也会增加。除此以外,VSCO 会鼓励更多用户去创造和发现内容。

VSCO 要发挥的作用是,提供给你一个工具,给你搜索力和发现力,也让你创造的内容被他人搜索和发现。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topics/214050

国防部说“无人机不能无人管”,大疆回应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27, 2015 at 03:08PM:
最主要的受益者或受害者。

大疆又惹祸了!之前在白宫南草坪花园和日本首相官邸“闯祸”,最近,大疆精灵3跟一架准备降落的中国战机相遇。

以及,如何做一个标题党又有了新的技能。比如“精灵3 500米高空偶遇战斗机”,和“精灵3无人机500米高空偶遇战斗机”,你觉得哪个更容易引发误解?总之,这事儿演变成了“精灵3500米高空偶遇战斗机”,把“精灵3”和“500米”之间的空格键删掉,事情的严重性翻着跟头般的升级。

事情起因则是网上一段广受关注的接近1分钟的视频,视频显示一架遥控操作的多旋翼无人机在我国某城市上空悬停拍摄,恰好拍到一架喷气式战斗机从其前方几百米处飞过,这架航拍无人机甚至还调整了拍摄角度追踪战斗机的身影,直至其消失。

此事还惊动了国防部。根据中国网的报道,11月26日,在国防部月度例行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及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上校如何评论这段名为“精灵3500米高空偶遇战斗机”的视频时,吴谦回应道:

“我们注意到有关报道。无人机的违法违规飞行会对国家公共安全、飞行安全甚至是空防安全构成威胁。无人机不能无人管。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监管工作,要求从生产、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系列法规和标准。根据现行法规,所有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都应预先申请,经批复同意后方可实施。”(鉴于他的这段话代表了国家和军方立场,给个粗体。)

因为“惹祸”的是大疆精灵3,大疆创新如何看待吴谦的表态以及如何回应就显得格外重要。大疆创新方面告诉我,这里面存在误导,也就是我开篇提及的,不是3500米高度,而是500米。另外,大疆精灵3无人机的飞行限高是120米,视频中的精灵3无人机是操作者自行解锁后飞到500米的。#不过有这么容易解锁吗#

另外,大疆创新给了我一份非常官方的声明,如下:

大疆一贯重视安全飞行,通过GPS内置限飞区等技术手段以及随产品附带的安全守则、官网页面、线下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安全飞行的重要性。大疆始终关注各国各地区无人机监管和立法进程,并依托技术积累和行业经验,为相关工作建言献策。大疆希望无人机行业的参与者,包括监管机构、厂商、用户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鼓励行业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让无人机行业给全社会带去更多正能量。

以及,无人机的边界在哪儿

“无人机不能无人管。”这句话成为国防部回应中被媒体引用最多的一句。在吴谦的回应中,称无人机可能“会对国家公共安全、飞行安全甚至是空防安全构成威胁”,并称“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监管工作”。尤其考虑到最近全球范围内的反恐情势不容乐观,国防部的这份回应无疑加重了剂量。

无人机在全球惹祸的新闻时长见诸报端(大多数是网络媒体),成为媒体和消费者的谈资。7月26日,虎嗅发表的《无人机满世界惹祸,各国纷纷立法应对》一文中,详细列举了几起案例:

1)7月17日,美国加州圣贝纳迪诺,消防部门在执行一次高速公路灭火任务时在危险空域遭遇了5架相互追逐的无人机,导致消防直升机无法正常作业并被迫提前返航。相关官员事后表示,这次意外至少造成了灭火工作20分钟的延误。而就在上个月,加州另一场火灾中,同样也出现了来自无人机的干扰——那场大火烧掉了3500英亩的土地、5所房屋和20辆汽车。

2)7月21日,波兰华沙,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一架客机在机场降落期间险些与一架无人飞行器相撞,双方相距不到百米。空管方面临时关闭事发空域,要求超过20架准备降落的飞机改变航线。

3)同日,英国伦敦,一架无人机在希思罗机场上空被发现,而其距离一架正准备着陆的空客A320客机的机翼仅仅6米左右。这也成为近1年中,英国有记录的在机场附近第7起无人机险与客机相撞的严重事件。

4)7月22日,中国台湾,一名大陆游客操控的无人机在航拍时撞上了台北101大楼并坠落。尽管事件并未造成大楼玻璃帷幕破损和人员伤亡,但其仍然因涉嫌违反台湾地区航空法规而遭到警方传唤,并需要支付大楼的安全评估费用。

5)7月23日,印度孟买,警方宣布逮捕了一名房地产网站员工,该员工被指涉嫌使用无人机航拍印度高度敏感的原子能研究中心。

无人机(或者叫无人机飞行器更好一些)这两年在国内外的航拍爱好者眼里成为新宠,它不仅被用来录节目、拍电影,我们还经常看到有些摄影爱好者用无人机拍摄火山喷发、拍海洋、拍山峦……总之,用一个更高、更壮观的视角让普通消费者可以享受摄影的乐趣是无人机受追捧的原因之一。过去,拍摄个片子还要租一家直升机,摄影师扛着摄像机在空中俯拍,成本过于高昂。

今年5月,“互联网女皇”米克尔在她的2015年趋势报告中预测,消费级无人机将在今年创造17亿美元的收入。而大疆在无人机领域目前占据着50%—70%的市场份额,从这个维度来说,无论中国政府出台什么标准,大疆创新都会成为其中最主要的受益者或受害者。

别的地方我不知道,目前在北京,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则是,不允许无人机在五环以内起飞。但是这显然远远不够,需要有具体的法律和政策出台来约束日渐成熟的无人机市场。

那,无人机的边界究竟在哪儿呢?

p-89EKCgBk8MZdE.gif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huxiu.com/article/132527/1.html?f=wangzhan

俄罗斯Su-24被击落或与导航系统错误有关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27, 2015 at 02:10PM:
于是乎这就是俄国使用导航系统的原因啦?
昨天,土耳其的F-16战斗机发射导弹击落了俄罗斯的Su-24战斗轰炸机,击落的画面被地面的土耳其摄制组记录了下来。两名俄罗斯飞行员弹射出飞机,一人被地面武装杀死,另一人的命运尚不清楚但有报道称被叙利亚反对派抓住了。俄罗斯派了两架直升机前去营救,一架被地面武装使用美制反坦克导弹击落,一名陆战队士兵被杀。土耳其指责俄罗斯的飞机侵犯了它的领空,并且无视警告。俄罗斯则予以否认,总统普京谴责土耳其此举形同背后捅刀,是恐怖主义的帮凶,警告会有严重后果。美国以及北约证实土耳其确实向俄罗斯的飞机发出了10次警告,飞机被击落前在土耳其领空逗留了大约17秒。一种可能的解释与俄罗斯战斗机使用的 GLONASS导航系统有关, GLONASS系统的卫星数量不多,出现定位误差是可能的。


rc.img

rc.img

rc.imgmf.gif
solidot?d=yIl2AUoC8zA solidot?d=7Q72WNTAKBA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solidot.org.feedsportal.com/c/33236/f/556826/s/4bc4be2e/sc/3/l/0L0Ssolidot0Borg0Cstory0Dsid0F46295/story01.htm

从人变成狐狸最快的方式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27, 2015 at 01:49PM:
哈哈哈

从人变成狐狸最快的方式!动物滑雪面罩:Animal Ski Masks

20151121-animal-ski-mask-1

从人变成狐狸最快的方式?不不,撒几片树叶然后转圈是不行的……经过爱稀奇的细心研究,我们认为,从人变成狐狸最快的方式,其实是采用这款动物滑雪面罩(Animal Ski Masks)~不信你看:

来自设计师Teya Salat的创意,她创造了这种全包围的面罩,整个就是动物头部的样子,只需要套在头上,人脸部自然的曲线起伏,就能让它们以假乱真~有超级多的款式可选,设计师的主页有售:teyasalat.com

20151121-animal-ski-mask-2

20151121-animal-ski-mask-3

20151121-animal-ski-mask-4

20151121-animal-ski-mask-5

20151121-animal-ski-mask-6

20151121-animal-ski-mask-7

[via]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ixiqi.com/archives/96003

你们都静静!来围观下微博CEO王高飞的几则微博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26, 2015 at 10:54PM:
自由的边界,曾经的 Presentation 上讲过,应该并没有几个人能够明白。

由于今天虎嗅头条文章《新浪早已掉队,曹国伟为何增持》,新浪微博单方面封停了虎嗅账号。事情还在持续地发酵,并且得到了新浪微博CEO王高飞个人微博 @来去之间“未指名”的公开评论,大家先看看王总怎么说:

1.png
王总连发两条,虎嗅君推测一下,王总表明了这么几个意思:

  1. 微博跟每个注册用户都签了用户协议,用户想玩微博就得守协议、懂规矩。微博用户@伯通 在微博上转发@来去之间 微博指出虎嗅可能触发的协议如下:“4.9.7  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新浪或微梦公司的权利和/或利益或作出任何不利于新浪或微博公司的行为”。即在微博上,新浪利益高于用户的言论自由。

  2. 认为虎嗅的头条损害了新浪或者微博的利益。对于是否损害了利益,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虎嗅的文章《新浪早已掉队,曹国伟为何增持》,自己评判一下。

  3. 微博是公司,不是公共服务部门,只服务自己看得惯的用户。

有趣的是,同一话题的文章,曹国伟今天还亲自点赞了。

曹赞.png

看到了王总微博,不由地有些好奇,于是往前翻了翻,看到了这些王总的发言,深以为然:

6.pic.jpg
哈哈哈.jpg
5.pic.jpg

7.pic.jpg

从美国最高法院的条款到伊斯兰教义,再到《言论的边界》,王总旁征博引,谈论自由、民主与权利,也提到了“容忍别人的批评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王总也很睿智地指出了,我们在通往言论自由的路上,“永远不会走直线”。对于王总之前的言论,我们深表赞同;同时也想弱问下:王总你能否将你标榜的原则与追求“反求诸己”呢?

好,鉴于这四个字可能是一个敏感词,我们收回对“言论自由”的讨论。就算在微博并不能保障用户实现在中国法律框架下的言论自由,那么微博这个平台是不是明确界定与公示:所有批评、看衰或质疑新浪方面的言论都不能在微博平台上出现?一出现即予账号封杀的待遇?如果有这么一个底线,请微博明确写在用户协议里,而不要笼统地以“损害新浪利益”概之。

最后,对于“虎嗅”二字在新浪微博上最新的搜索结果,微博也不能把事都推到政府身上吧,微博的“用户协议”也不能等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啊。#以正视听#

QQ20151126-2@2x.png

虎嗅个人微信号huxiu302,欢迎勾搭,勾搭时注明工作背景(如创业者、营销人)哦

p-89EKCgBk8MZdE.gif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huxiu.com/article/132495/1.html?f=wangzhan

本用户协议规定不准制造核弹和安装在 Windows 上,并保留最终解释权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25, 2015 at 02:48PM: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iTunes EULA 可能是阻挡你使用新款苹果手机的最后一块绊脚石。

如果你是苹果产品的使用者,无论是 iPod、iPhone、iPad 和 Mac,一定都见过 iTunes 的 EULA——最终用户许可协议(End-User License Agreement)。

一款产品的 EULA,可能是世界上催眠效果最好的睡前读物,数不清的多个章节覆盖到了用户可能使用的几乎任何一个场景,并对各种奇葩或不奇葩的场景进行了法律限制。

比如,iTunes EULA 文件的 g 条款中明确写到,用户不许使用 iTunes 软件制造核弹头和生化武器……

itunes-eula-nuclear-missiles

事实上,不只是 iTunes 的 EULA 有问题,苹果还有很多其他产品有着奇葩的 EULA 条款:比如在 Safari for Windows 的 EULA 里,明确规定了用户不得在 PC 上安装 Safari……

safari_windows

不是 Windows 版么?不装 PC 上装啥上……

出身于传统漫画领域的漫画家罗伯特·斯科亚克(Robert Sikoryak)发现,越来越多的漫画书的故事性、复杂性已经趋近了小说的程度,而普通的文字小说也有改编成漫画小说的可行性。去年在和朋友开玩笑的时候,他决定将 iTunes 的 EULA 改编成漫画!

因为 iTunes 足够复杂吗……?

到今年 6 月时斯科亚克已经完成了一半的进度,可当时苹果突然宣布对 iTunes EULA 进行了增补修订。他只好找到已经删除的条文并开始重画。从 9 月他开始陆陆续续地在 Tumblr 上贴出自己的作品,但当时仍有部分画作还未完成。

结果,短短几千字的 iTunes EULA,硬是被他画出了足足 94 张的《漫画小说:iTunes 协议与法律条例》……

itunes-comic-collage

书中,斯科亚克向漫画史上多位留下了经典漫画形象的大师致敬,比如加菲猫之父吉姆·戴维斯(Jim Davis)、首代蝙蝠侠画师麦克·密纽拉(Mike Mignola)、再生侠的画师托德·麦法兰(Todd McFarlane)等等。在这部漫画小说中,斯科亚克将第三人称的协议条文转换成了第一人称,“邀请”了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作为叙事者,参与到了一场大冒险中……在剧情中不断发现新的条文,令人对协议的具体条文印象深刻。

你可以在斯科亚克的 Tumblr 账号上找到这本漫画小说的每一页电子版。如果你想充分表达对这位大师的致敬话,也可以在即将召开的布鲁克林漫画艺术街上买到这本书。

itunes-comic-collage-2

如果斯科亚克的这本书大获成功,我倒是推荐他将 EULA “漫画化”的努力继续下去,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好玩又不靠谱的 EULA 条文……

比如在 Chrome 浏览器的 EULA 里,Google 宣称自己拥有在其他地方“使用”用户输入的一切内容的权利:

“使用”,包括且不仅包括重现(reproduce)、适配(adapt)、修改(modify)、翻译(translate)、发布(publish)、公开展示(publicly perform & display)、发行(distribute)

…you give Google a perpetual, irrevocable, worldwide, royalty-free, and non-exclusive license to reproduce, adapt, modify, translate, publish, publicly perform, publicly display and distribute any Content which you submit, post or display on or through, the Services.

也就是说,你在 Chrome 里输入的任何东西都属于 Google。

再比如,在 MPLAB X 软件中,发布者美国微芯电子宣称,自己派出的代表:

拥有在用户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审查用户实用软件的记录的权利。

Microchip’s authorized representatives will have the right to reasonably inspect, announced or unannounced and in its sole and absolute discretion, Licensee’s premises and to audit Licensee’s records and inventory of Licensee’s use of the Software, whether located on Licensee’s premises or elsewhere, at any time, in order to ensure Licensee’s adherence to the terms of this Agreement.

微芯电子的代表可以在凌晨三点出现在你家门口审查你的电脑。

再比如,PC Pitstop 的法务人士觉得用户缺乏对他们工作的基本尊重,于是在自己软件的 EULA 中加入了一条:任何阅读并发现了本条文的用户,将获得现金奖励。

pcpitstop_eula

1000 美元的奖金直到该软件发布 4 个月之后才有人领取……

再比如,索尼和电子艺界(游戏开发发行商 Electronic Art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EA)在他们游戏的 EULA 中宣称,如果用户打算针对自己进行任何的法律起诉时,起诉不得为集体诉讼(Class Action Lawsuit),否则违反该协议。

Any Dispute Resolution Proceedings, whether in arbitration or court, will be conducted only on an individual basis and not in a class or representative action…

最可怕的是,很多 EULA 的最后都会加上一条:我们保留随时增加、减少和变更 EULA的权利。 

eula-anytime-change

言下之意:好吧,你这样使用我们的产品并没有违反协议,但我看你很不爽,就修改一下 EULA 让你违反协议好了。

相关阅读:

    最快春节前你就能在中国刷 Apple Pay 了

    当你买新 iPad Pro 第一件事要先重启试试,因为苹果官网也承认经常死机

    “我想睡了但男友还不睡,怎么办”:当夜深人静时,Siri 如此回复你

    Android版Apple Music的评分就像“水军”横行的烂片一样是C型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pingwest.com/itunes-and-other-stupid-eula/

【数读】一周数读:穆斯林世界内部怎么看待ISIS?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23, 2015 at 09:13AM:

【数读】一周数读:穆斯林世界内部怎么看待ISIS?

穆斯林世界内部怎么看待ISIS?

穆斯林世界内部怎么看待ISIS?

穆斯林世界内部怎么看待ISIS?

11月19日,外交部确认中国公民樊京辉被ISIS(伊斯兰国)绑架并残忍杀害,这是近期ISIS的系列暴行之一。ISIS似乎并没有因为相同的宗教信仰而对穆斯林世界区别对待,就在血洗巴黎的前一天,他们在黎巴嫩南部居民区制造了一起自杀式爆炸,造成至少41人死亡、200人受伤,成为这个国家结束内战25年来最为血腥的事件。

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对ISIS抱有何种看法?他们是否也像欧洲人那样厌恶ISIS的所作所为?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公布了一项今年春天的调查报告,报告称主要的穆斯林国家对ISIS的态度大概分成了三个层级:

以黎巴嫩、以色列、约旦、巴勒斯坦为代表的国家强烈反对ISIS。在黎巴嫩,无论是什叶派穆斯林还是逊尼派穆斯林,超过98%的人对ISIS没有好感;以色列91%的阿拉伯人蔑视ISIS;巴勒斯坦领土内84%的人不喜欢ISIS,无论是在加沙地带还是在西岸。

对ISIS有不同意见,但负面看法没那么强烈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和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的态度因为宗教信仰有较大的差别,基督徒中只有7%的人对ISIS有好感,而这一比例在穆斯林中占到20%。

对ISIS最有好感的是巴基斯坦,只有28%的人对ISIS评价负面,62%的人对极端组织没有意见。

世界慷慨指数排名 中国倒数第二

世界慷慨指数排名 中国倒数第二

全球慷慨指数排名 中国倒数第二

近日,慈善援助基金会公布了2015年全球慷慨指数排名。

这一排名通过调查3种不同类型的帮助行为,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慷慨程度: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你是否帮助了一个陌生人?是否进行了慈善捐款?是否做过志愿者或参与志愿活动?

调查覆盖了145个国家,缅甸排名第1,中国排名第144,排在中国之后的仅有非洲国家布隆迪,而去年中国还排在第128位。

慷慨指数反映出了一些全球捐赠趋势:尽管今年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强了,人们的捐钱意愿却比以前更强烈了,这让慈善援助基金会倍受鼓舞。

不过中国的情况似乎和大趋势背道而驰,在接受调查的中国人中,仅有23%的人在过去一个月里帮助过陌生人,8%的人有慈善捐款行为,4%做过志愿者。三项指标和去年相比,各下降了5%、13%和2%。

一周数读:穆斯林世界内部怎么看待ISIS?


[详细]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news.163.com/%E5%A4%A7%E5%A4%9A%E6%95%B0%E7%A9%86%E6%96%AF%E6%9E%97%E5%9B%BD%E5%AE%B6%E5%AF%B9ISIS%E8%AF%84%E4%BB%B7%E8%B4%9F%E9%9D%A2%EF%BC%8C%E5%AF%B9%E5%85%B6%E6%9C%80%E6%9C%89%E5%A5%BD%E6%84%9F%E7%9A%84%E6%98%AF%E5%B7%B4%E5%9F%BA%E6%96%AF%E5%9D%A6%E3%80%82

美国:宇宙是我们的,民营企业你们先上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18, 2015 at 11:04PM:

NEWLAWSPACEX

60 年前,一场规模庞大的太空竞赛标志着人类对于太空的争夺正式开始。也正是因为国家级的对抗竞争,让全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国家规模的对抗耗资庞大,这也是为什么两个超级大国最终都选择了推出。但是最近十几年,一批民营的航天企业涌现出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SpaceX 和 Virgin Galactic。成为目前宇宙开发中一支不可忽略的势力。

FastCompany 报道,美国众议院最近批准了 HR 2262 法案,民营航天企业在未来的 8 年内不再受部分联邦法律的限制!

宇宙:这是一个我们终将生活的世界

地球目前仍然是唯一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但是人类的存在极大的改变了地球,反过来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存在。虽然目前看很遥远,但明显,宇宙是一个我们终将依赖和生活的环境。

这其中的商机也显而易见,所以在部分发达国家才会出现这么多航天相关的民营企业。其中例如 SpaceX,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阶段,其设计的多次重复利用火箭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向太空运输材料的成本。这一点对于宇宙开发来说相当重要。

当然,不可能什么都不管

虽然只有 8 年的有效期,但是对于飞速发展的民营航天公司来说同样非常珍贵,这样通过一项法律来免除其他法律责任的事情并不多见,从此也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发展航天技术的决心。

根据新法案,美国联邦航空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仍具有有限的监督,以规范商业太空旅行(如发行火箭发射许可证)。但是,HR 2262 将严格限制美国联邦航空局的规范私人太空探索行业的其他领域的能力,用松绑来形容这个法案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算盘究竟是怎么打的?

美国向来有依靠民营公司来发展科技的传统,尤其是在军事和许多尖端技术上,都是民营开发出来之后政府再进行购买。而民营航空的发展也到达了一定的规模,除了 SpaceX 的多次重复利用火箭已经实现了好几次的成功飞行,维珍银河的太空旅行也进行了不止一次。民营的运作方式和目标使得他们具有更强的活力和上进心,在推动技术发展方面更为有利。

对于太空的争夺归根到底是一种资源的争夺,政府的出面其中最严重的一个后果是导致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恶化,民营企业相对来说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目前另外几个航天大国的主要科研实力都集中在国家机构当中,民营的活力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形势变化值得期待。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次法案的公布,“强心针”绝对是最合适的选择,这是否会成为整个宇宙开发的转折点就需要时间的验证了!

题图来自 FastCompany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mf.gif

a2.imga2t.img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585725?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

谈谈社交这回事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18, 2015 at 11:03PM:

时常有人说跟我打起交道来,感觉不像普通的程序员。我不知道这到底是褒还是贬,不过原因我大致清楚,因为在普通人印象里,程序员应该是很沉闷很木讷、不善于交流的。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也确实是比较沉闷和低调的,这也是选择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原因。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对社交的认识,从此促成了我“不像程序员”的改变。

我刚工作不久,有一次和炳叔(当时炳叔是同事嘛)吃饭聊天,炳叔说的话着实吓到我了:你看美国的电影里,那些小孩,那么小就得穿着正式去参加各种活动,其实这是社交,社交这东西是得从小时候学起的……

社交竟然是这么“正常”的事情,社交竟然是要学习的,而且是要从小就开始。这样的观点我都是第一次听到。

从小以来,我对“社交”另眼相待。这或许与我父母都是专业技术人员有关,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认真干好自己的事情,其它的事情少掺和。社交做得好一点往往被视为“会来事”,这些人多半心术不正或者心机复杂,吹吹拍拍,既被人看不起,也不会有好下场。

等到工作之后,因为整天写代码,更是坚信只有技术才能创造价值。毕竟写代码才是硬功夫,谁的程序写得好,跑得快,占的资源少,这都是实打实有指标能看得见的。如果整天钻研技术,安安静静写代码看书,跟人打交道时哪里还能动得了那许多心思,还不是简单直接的最好。至于那些八面玲珑,见到谁都笑脸相迎的人,多半没什么本事,也没有安什么好心。

炳叔虽然不是做技术的,但是很有经验又让人服气的同事,所以听了炳叔的话之后我留意观察,又发现事实好像不是之前我想的那样。即使对于我这样无权无势无钱的小菜鸟,还是有一些人会让我感觉打起交道来很舒服很自然,也很愿意和他们交往的,这样的人应该可以算作“会社交”的行列。但是如果会社交就是会来事,会吹吹拍拍,有很深的心机,这样的逻辑是与事实冲突的。而且我看电影电视里人家的社交活动,即便挺讲究,但也没有任何的不正常,所以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为了弄明白“社交”到底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学习,我开始留意这些人是怎样做的——事后想起来,改变对“社交”的态度,是学会社交的第一步。

有一次我和李笑来老师吃饭,他说发现自己和霍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会定期认真整理自己的通讯录。当时他或许只是无意间提到这点,我却记在了心里,因为这个习惯和我差异太大了。我的通讯录总是一团糟,充其量是大杂烩,把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记在里面,平时也很少翻阅。结果经常要找人的时候找不到人,或者翻到某个名字竟然觉得很陌生。既然笑来老师说到了这点,我也尝试做做看吧。

结果,在每半个月认真把通讯录整理一遍之后,我有了一种很不一样的奇妙感觉。以前我对一些问题是相当模糊的,比如自己认识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是干什么的,哪些人做事靠谱,哪些人只是点头之交…… 通过定期整理通讯录,这些信息慢慢变得清晰了,也不再限于跟少数核心“铁哥们”打交道了,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求助的人增加了,获得的帮助的质量也提高了。

简简单单的“整理通讯录”就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开始意识到社交的好处,明白向他人学习社交的价值。在这之后不久,我又从其他人那学到了两招:

第一是只要他人提到了名字,甚至包括他周围人的名字,都应该认真记下来。这不是心机而是一种尊重,最起码可以避免再次见面时“认得出人叫不上名字”的尴尬。要是还能记住对对方重要的人的名字就更好。如果再次见面时不再是问“你儿子怎么样”,而是“你家灿灿最近怎么样”,效果往往是非常不一样的。即便你不是有求于对方,也会给人感觉关心很近——很多人能记住其他人男女朋友、配偶的名字,也有这个道理。

第二是对于工作关系认识的人,不妨在通讯录里多记录一些信息。这其实是我无意间瞄到的。有次我问同事要其它某人的联系方式,他给了我一个通讯录截屏,我才惊奇地发现,那条通讯录里不但有姓名、电话、邮件地址等等基本信息,还有“上次是多久以前在哪里见的面”的记录。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和有些人见面时他们随口就能说起上次见面的情况,结果给人的感觉那么好,即便本来不熟,距离也会一下子拉近,我一直以为是这些人记忆力惊人,原来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就这样,以改变对“社交”的观念为第一环节,然后不断观察、琢磨、锻炼、反思,一步步地走下去,我慢慢发现,社交这回事其实挺正常,学得越多就越自然,自己心态也越平和。其实这个道理我很早就看过,但一直没有真正理解——罗素先生曾在《幸福之路》里讲:如果你只关心自己的世界,情绪当然很容易波动,如果你还会关注外面其他人的世界,就比较容易找到自我的平衡。

但是社交对我们的价值,并不是情绪上的平衡,更是在现代社会里面对未知的必然选择,也是健康生活的保障。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必然要独自面对很多复杂的、没有现成解法的问题和局面,这时候单靠个人的能力是绝对不够的——这或许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老一辈的人对会社交的人另眼相待,因为在计划经济的社会里,人的一切都是被政府支配的,每个人都只要扮演好自己“螺丝钉”的角色,其它都有政府给解决。这时候去社交,难免带上“在计划外多捞一点”的色彩。这时候的人际关系或许简单到极致,随之而来的却是文艺的全面倒退和创造性的泯灭,以及个人希望有所作为时束手无策的遗憾。

在自由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随时都面临着各种未知,因此也带来了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往往又不是单靠自己的能力所能实现的,必须要借助外界的力量。社交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借助外界力量的纽带,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身边都有这样一些人,无论办什么事都能找得到靠谱的朋友,能迅速地完成,大家也愿意帮忙(而不是赤裸裸地做交易)。这种神奇的能力,很多就来自日常的社交积累。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这没什么大不了,说的还不是会搞关系嘛,还是自己要有筹码,要么有钱,要么有权嘛。但是在我看来,这也只是社交的一部分价值而已,社交更大的价值在于营造让自己舒适的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成就和提升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让自己愉悦。比如我业余喜欢看书、写字、做饭,如果和同道中人聊起来,就会非常开心。但是生活中我们身边并不总能遇到和自己兴趣一致的人,所以很多时候会处在一种烦闷的状态之中:其他人感兴趣的,我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其他人不感兴趣。

怎么摆脱这种困境?社交(健康的社交)是一种很好的“营救自我”的出路。

首先,社交要求人放低姿态去尊重每一个人,不再以“自我”为核心,而是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承认他人的选择自有其道理和妙趣。然后才有可能去了解其他人的兴趣爱好,给自己打开新的窗户,走入不一样的世界。

我自己以前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前辈(而且不是做IT的前辈)愿意和我这个后辈打交道。后来自己才领悟到,通过结交不同的人,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全新的领域,接触到不一样的思维,从而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再者说,在帮助其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本身也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所以我也愿意花时间认识不同领域的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学习他们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既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疏解“钻牛角尖”的麻烦。

其次,社交帮助人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同伴,这样可以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承认,赢得归属感。继而有动力持续前进,不断提升自己。

如果让兴趣孤零零的存在,很可能的结果要么是夜郎自大,要么是早早枯萎,总之很难进入“不断修炼提高”的正向循环。如果会社交,就不必被动等待,而是可以主动向外发布信息,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或者加入)共同讨论的小圈子。结果往往是从其他人那里获取了更多更高质量的信息,同时也更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份量,为了避免“掉队”又要想法不断提升自己(李笑来老师有篇著名的文章《放下你的无效社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心搞关系而没有真本书,其实是没有用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靠圈子的气氛来充实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其实是相当可行也相当有效的办法——很多年前我在北京的时候,在自己组的饭局上认识了姬十三、冯大辉等多位朋友,很难说我给他们帮了多少忙,但我自己却是从他们身上受益良多的。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推荐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本老书《生活的暗面》,这本书的主题是“社会学意识”,名词看似枯燥,讲述却非常生动,这本书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理解。在这里我摘抄一段供大家参考:

我们变成人的一部分要求是:获取理解、思考和感受的方式。而我们“个体”的知识总是社会的产物。我们所知道的,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一本质,超越个人主义并接受那些使我们成为我们现在所是的关系。通过这样做,我们就能发现我们拥有知识的局限所在,并能看到如何以那种允许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更负责任地生活的方式去增加它。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luanxiang.org/blog/archives/2188.html

这个议员建议用关闭社交媒体的方式阻止 ISIS

Broadcasted at November 18, 2015 at 10:46PM:
这就是笑话了,工具无罪,罪在人心。

joe-barton

巴黎恐袭案带来的影响正持续发酵。继《纽约时报》在周一报道这些 ISIS 成员利用了加密的社交媒体来进行联系后,今天美国的一位议员,Joe Barton,向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提议关闭这些恐怖分子使用的网站,但并未涉及具体的网站。

ISIS 和那些恐怖分子不能在军事上打败我们,但是他们确实在利用网络和所有的社交媒体,在精神层面威胁和伤害我们。

而前中情局官员和媒体分析家则认为斯诺登应该为此负上责任,因为他对“棱镜计划”的曝光使得恐怖组织能够得知情报部门的各种监管方法,知道如何强化通信手段。虽然这些恐怖分子其实在 15 年前已经在使用各种加密工具交流了。

telegram

目前所知,ISIS 使用的其中一款社交软件是 Telegram,它除了能提供“阅后即焚”的信息服务,而且允许用户建立“频道”去发布信息,一个频道最多可以容纳 200 人。在今年十月,就有报道称 ISIS 和基地组织在 Telegram 建立了好几个频道来分享机密文件。

加密软件的初衷是让用户的隐私得到更好的保护,但反而“帮助”了恐怖分子。移动互联网在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相关法律的更新速度。用户的隐私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保护,政府的监管权力底线在哪里,这些问题无论在实际操作还是伦理上都并不容易解决。而这位议员的建议,在我看来,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法。

题图来自:arstechnica

插图来自:chinwag

Work hard, play hard.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mf.gif

a2.imga2t.img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586214?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

Quote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