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宜在上海创业

旧话重提

这是个旧话题,别人已经谈过很多了。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光是我看过的文章就一大堆:

上海为什么缺少创业家 | 大象公会
北京还是上海——创业移民的双城记
魔都互联网为何被帝都甩成渣(5):地域文化
霍炬甚至说:《力争以本篇终结北京上海创业环境之争

总结下来大象公会有这么几个理由:国企太强没有民营企业的空间,城市规划更适合有规模的企业,房价过高,居住证等制度也只是对打工者或投资人有利。而崔恺和范凯(robinfan)的理由比较一致:上海缺乏文化包容性(排外)——当然很多上海人是坚决不承认的。关于这点我前两年在《上海人的上海》已经说过。

霍炬倒是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长期而言,就互联网创业来说,上海比北京更有优势。然而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江浙沪包邮国的经济实力是很强不错,在互联网创业方面的成就,整体上也是不错的,应该说可能超过以北京为首的京津冀——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上海未来会更好。

之所以旧话重提,是因为这篇《科创中心,为什么是上海?》。其它行业我不好评论,但就互联网创业来说,这篇所说我只能表示呵呵。

成也规范,败也规范

不论是那篇科创中心还是霍炬的文章,都指出上海有关部门做事规范是一大优势。表面上对于做事的人来说是方便了,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问题。

一是过份的规范就变成了官僚主义。我就不说当年为了给一个域名修改备案信息,按要求给信管办寄了一堆材料,结果几个月都没回复,打电话去问个个都不知道,所以现在我索性都放国外,备案你玛毙。

另外就是我在上海人那篇里说过的居住证之类的事情。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我在上海这十几年的生活里经常可以碰到。

总之这些规范只是用来显示官员的权力,并不是真的为人民服务。当然霍炬举的那个官员的例子也的确是有,可能比别的城市也更常见一些,但是上海同样有很多地方的官员不是这样的,比如某些郊区。

二是创新意味着需要在某些方面打破规范,而上海的规范是很难打破的,而且所有试图打破规范的人都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著名的钓鱼执法就发生在上海。

一个案例

举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打车软件。滴滴诞生于北京,快的诞生于杭州,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上海也出过一个叫大黄蜂的打车软件?

我去查了一下大黄蜂现在的情况:它后来被杭州的快的并购,转型为现在的一号专车——说到这个应该就很多人知道了。

论创新时间,三个软件其实差不了多少,但是为什么大黄蜂不能成为三强之一,反正要沦落到被并购的地步呢?

幸运的是这段历史是我所经历过的——当滴滴和快的在全国各城市竞争得火热的时候,上海的地方新闻却时不时地报道大黄蜂这里被查那里被查,总之是说他们各种不规范。

当然,上海的出租车算是全国最规范的,电调服务什么的大概也是全国做得最好的,这当然是优势。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不规范”的大黄蜂出来抢他们生意的时候,他们就会行使公权力对其进行规范。

即便如此,大黄蜂也没有放弃过努力,他们可能是国内最早转型做专车业务的,但是同样不幸地,他们很快就被以协助黑车的理由查了很多次。

幸好他们被快的收购了,可以好好地做他们的一号专车。

未来

未来我仍然不看好上海——因为我对这帮官僚不抱希望。据说很多上海人很怀念陈良宇,我体会倒不是很深,但是陈良宇之后的各任官僚(我可没说包含某人,请勿查水表)都没干好倒是真的。

对于贪官什么的,我觉得其实的确挺难说的。因为很多时候,我觉得无能的清官危害更大一些——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没有机会碰到有能力的清官,甚至连有能力的贪官都不常有,更多的是无能的贪官。

前一阵回老家办事,坐在动车上就觉得很怀念刘志军,他是一个在过去十多年里,真正改变了中国的人。

现在这帮上海的官僚能干什么呢?上个月路过1115大火遗址,想想去年跨年的踩踏悲剧,你就知道这帮官僚有多无能。除此之外不死人的无能还有很多,比如经常被我骂的地铁规划。

简单一句话,我不看好上海,未来长三角地区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中心应该会在杭州。至于全国,我觉得三大创新创业中心应该是:深圳、北京、杭州——排名分先后,但是杭州有可能超过北京。

以上没有数据支持,纯属个人感觉。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raptor.verybs.com/archives/3627

Related Articles

0 评论 :

发表评论

Quote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