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片推荐|比电影更残酷的是真实(下)

Broadcasted at October 25, 2015 at 04:35PM:

欲看上期请点击:好片推荐|比电影更残酷的是真实(上) - 二十四帧 - 知乎专栏

一 、引子

1966年5月至1968年底,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在“造反有理”口号下,这些12岁到22岁的学生,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老师、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施加了惨无人道的暴力:吐唾沫甩耳光,揪头发打砸抢,开水浇碱水洗,将斗死“反动派”视作无上光荣……

可不拿起武器的时候他们看起来那么年轻那么美好,他们唱歌、跳舞、亲密无间,在寒夜里为熟睡的“战友”披上衣服,前所未有地信任着这个脆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哪里像恶魔,关怀与信任都是良善的表现啊!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对另一群人换上了恶魔心肠?

四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成了在那个黑暗年代施加酷刑者心中解不开的结,一少部分人站了出来,为暴行道歉,一部分人归咎于年少,与当时的自己划清界限,还有一部分人,依然执着地认定“如果不杀死那些人,他们就会杀死我们”。

持最后一种看法的,除了狭义上的红卫兵,还包括受红卫兵浪潮影响,贯彻暴力的民间团体,他们是是湖南道县大屠杀、北京大兴县大屠杀、广西南宁大屠杀的施暴方,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反革命的上万人残害致死。

杀人的方法五花八门:枪杀、刀杀、沉水、炸死、丢岩洞、活埋、棍棒打死、绳勒、火烧、摔死……

“1967年夏末,湖南道县河流上到处漂浮着是一具具浮肿的尸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赤裸着,有的仅剩下丝丝缕缕挂在身上;有的被铁丝反绑着双手,有的骨骼折裂,肢体残缺,饥饿的鱼群把他们啃得乱七八糟,河面浮动着一层暗红色的油腻。”

而一年之后的广西南宁大屠杀,丧生者的尸体从珠江口内源源不断地流到香港海域,血流成河的残忍再次上演。

当集体的罪行使大部分人免于被问责,自我成了唯一的审判官,不同的反应耐人寻味,只让人感叹:好一场残酷的人性“集体实验“!

其实我们远不用看那么远。

看看网络上的评论,看看多少人站在“善良”“正义”的高点,试图用言语杀死另一些人,就会发现,在不用承担个人责任的地方,我们批判的正是我们所成为的。

而今天推荐的片子,讨论的正是——撒旦从何而来?

二 、好片推荐


(一)美国


1、美国田园下的罪恶 2007 豆瓣主页IMDb主页


4188a76a46cc9c29dd6bccd890fe148e_b.jpg

【内容简介】

7c24109275e3ae7363cf458a6c254d56_b.jpg

女孩西尔维亚(艾伦•佩姬 饰)因游乐园工作的父母事务繁忙,与妹妹搬入育有七子女的单亲母亲格特鲁德家暂住。格特鲁德的大女儿宝拉未婚先孕,宝拉同西尔维亚分享了这个秘密,但是西尔维亚却为了保护宝拉而不小心说了出来,结果宝拉开始向深爱她的母亲控诉西尔维亚的种种不实“罪证”,格特鲁德决定必须惩罚这个“坏女孩”。等到西尔维亚的父母前来接她们时一切都晚了,西尔维亚被关在黑暗的地下室里被施以各种难以想象的暴行,镇上其他儿童也参与到了这残酷的摧残中……

——资料来源于豆瓣与百度百科

【真实案件】

1965年10月26日,印第安纳波利斯警方接到一个报警电话,称发现一个年轻女性死者,案发地点在东纽约街3850号。当警察们来到这座肮脏简陋的房子时,发现了西尔维亚消瘦的尸体,尸体上布满了瘀伤和小型伤口。这些小伤口后来被证明是由火柴和烟头造成的烧伤,数量超过一百个。尸体上还有几处大块剥落的皮肤。死者胸前被烙下一个大大的“3” 字。但是,最让人惨不忍睹的是,在死者的腹部正中被烙了一排字:“我是一个妓女,并以此为荣!”由此揭开了这宗被检察官称之为“印第安纳州最可怕的犯罪事件”。在这起犯罪案中,受害人名为西尔维娅,为首的是一个37岁的妇女格特鲁德,令人咂舌的是参与虐待西尔维娅的还有更多这个家庭的孩子们、朋友们、邻居们,他们在看到他人被虐待时,非但不出声援救,反而加入其中,毫无缘由的成为施虐者的一份子。

——资料来源于《美国田园下的罪恶》根据真实题材改编 普通人的群体犯罪事件,详细事件始末梳理请点击 印第安纳州虐童案始末(豆瓣)

【推荐理由】


当我们可以将施加暴力的责任推卸,推卸给他人,推卸给不清醒的自我,推卸给精神错乱,甚至推卸给道德,我们便心安理得地成为了希特勒。

2、换子疑云 2008 豆瓣主页IMDb主页


13c355ad3c605a7e750a425199d6ca54_b.jpg

【内容简介】

单身工薪阶层女子克里斯蒂娜(安吉丽娜朱莉饰),因加班把孩子留在家中,回家后发现儿子失踪。5个月后,警方宣布帮她找到了儿子,并大肆报道,但克里斯蒂娜根据身高、包皮和牙医及老师的判断,认定那孩子一定不是她的,希望警方继续寻子,却遭到拒绝,还被当成精神病关进了疯人院。

疯人院中很多女人都是因与警察作对被关进来,只有保证不再找麻烦才能放出去。克里斯蒂娜出院后,在多方支持下,成为洛杉矶警方对薄公堂的斗士。而另一方面,儿子的下落也因一个变态杀手的落网逐渐水落石出。儿子本来有逃跑的机会,但为了扶起摔倒的另一个伙伴毅然返回了杀手的农场,从此再无音讯。最终,州政府废除了让克里斯蒂娜进精神病院的第12条法律,警察局长被降职警长被永久免职。克里斯蒂娜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儿子,但直到去世也没有找到。

【真实案件】

19dd810e0f4db2dc8908dcfc62c70abc_b.jpg

Walter Collins于1928年3月10日,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失踪。洛杉矶警察展开了大规模的搜索行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警察局的名声一落千丈。直到Walter失踪5个月后,一个自称Walter的男孩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警察当局组织了一次公开的母子重聚,借以重新树立起警察局在公众心中的威信,希望这个令人振奋的故事可以将公众的注意力从警察局内部肮脏腐败的丑闻中转移。

然而在见到Walter的刹那,他的母亲Christine Collins就发现这个男孩不是她的儿子。负责此事的J.J Jones队长劝说她将这个孩子带回家,Christine只得妥协。

但是Christine坚持这个男孩并不是她的儿子,甚至找来牙医为她证明。这个做法激怒了Jones,他以违反12号规定的名义,将Christine关进了精神病院。在Christine被监禁的日子里,Jones讯问了这个男孩,最后,男孩承认他并非Walter,假冒只是想来好莱坞看一看他最喜欢的男演员。

同时一个15岁加拿大男孩Stanford Clark向警察交代,其表兄Gordon Northcott在他的养鸡庄园中囚禁并虐杀了近20个男孩,囚禁者包括Walter。警察在犯罪现场挖出数具尸骸,但并未找到Walter的。

Christine在男孩承认自己身份的十天后被放了出来,她找来律师,将洛杉矶警察局告上了法庭。最终,Christine赢得了官司,杀人犯Northcott被判处死刑。

Christine相信Walter在某个地方活着。在她的余生里,她继续寻找着她的儿子,直到去世。

最后一次关于Christine Collins的报道是在1941年,她赢了对警察队长的诉讼并且导致他无法再从事警务工作,当时得到了10080美元的赔偿,但这位队长没有支付过,而且还是以退休的名义离开警察局(也就是说该有的退休福利都享有),活到了102岁。

——资料来自于鸡舍谋杀案_百度百科


【推荐理由】

这部片子混杂了多方面的恶,一方面来自于权利的滥用,另一方面来自于残暴的变态杀手,而真实事件的最终结局,将电影中最后一点光明扑灭,带来心灵的多重震撼。

(二)港台

1、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 豆瓣主页

4254b61d36c3f0cb71645165a6372b3f_b.jpg

【内容简介】

4a6db425eb80d9811f02d10a7b75890c_b.jpg

20世纪60年代初的台湾眷村,男生小四本是个置身学校帮派对立之外的好学生,在喜欢上家世不幸、周旋于多个男生之间的小明后,却像跌进一个无底深渊。他新识了同倾心于小明的“小公园帮”老大哈尼,十分仰慕。但由于帮派纷争,哈尼惨死,小四参加了复仇行动。与此同时,小四父亲涉嫌政治被迫写交待材料并被解聘,受到迫害,近乎神经质;母亲受牵连被免掉了教职。小四因为冲撞校方被勒令退学。

家庭和学校所发生的事件让小四难以承受,他觉得小明变了,而小明与朋友小马的交往又使小四陷入友情和爱情的矛盾中,他与小马吵翻。在牯岭街的旧书市上,小四看见了小明,再次表明心迹,被拒。失去控制的小四接连向小明捅了7刀,小明当场死去。小四被拘捕,初审被判死刑,由于此是国民党当局迁台后第一宗少年杀人案,各界纷争后,台湾高等法院更审为15年徒刑。

小猫王录了他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送给小四,却被警员随手丢进垃圾桶。

【真实案件】

1961年,小四的原型茅武(十五岁),在校读书时,结识同级女同学刘敏(十四岁),成为恋人,海誓山盟。但茅武因打架和携刀入校被退学,和刘敏接触机会渐少,感情变淡。茅武怀疑刘敏爱情不坚,另交男友马积申,心怀妒恨,便托同学孔瑜约马积申谈判。后听说马积申将带武士刀前来,于是也取了一把木短刀前往。结果情敌畏惧未赴约,茅武反而遇到了放学的刘敏,一起走到牯岭街,茅武告知刘敏:“不喜欢你与马积申在一起”,刘敏回答:“你管不着”。于是发生争执,茅武拔出所带短刀,向刘敏连刺七刀,刘敏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经台北地院判处茅武有期徒刑十五年,上诉高院后减为七年,但检察官不服上诉,最后由最高法院发回更审,仍改判为十年。

——资料引述自:

台湾“联合报”1961年关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真实案件的新闻报道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新闻真实事件报导

【推荐理由】

同《杀人回忆》一样,表面上是少年为情犯罪,实际上却写60年代的台湾社会,原案发时导演杨德昌十四岁,他看到的世界正是小四所看到的。原案的索然无味让我想起司汤达的《红与黑》,报纸上豆腐块儿大小的版面,若跟大背景联系起来,便能前所未有的震撼人心。影片讲青少年眼中世界的崩塌,他曾以为的是什么世界,又是怎样的现实氛围将其摧毁,经历过理想青春年代的大多数,都当有所感慨罢!

2、的士判官 1993 豆瓣主页


5a4f2d4ee5d0f0658d8dad35a6329ae5_b.jpg

【内容简介】

a24cb8a906f090f375eaf47f833ee9c2_b.jpg

香港1990年代初,的士司机拒载客人、漫天要价的情况普遍。

保险公司的经纪阿建(黄秋生)业务能力非常突出,纷纷欣羡的同事不知他做事的动力,是娇美的爱妻与其腹中的胎儿。但某暴雨夜阿建爱妻欲临盆,阿建慌忙打电话喊的士,但司机竟在他搀扶妻子下楼时转载出价更高的客人,尔后又一的士司机见他出高价答应载客,却在见他的妻子下体满是血时冷血地命他们下车,随后其妻因裙摆被车门夹住被疾驰的的士活活拖死。悲痛欲绝的阿建在阿聪的鼓励下本想振作,却是不能,事业、生活变得一团糟糕。联想起此前经历的几起被的士司机欺辱事件,他决定做的士判官。

——资料来源于豆瓣

【真实案件】

片头打出真实案件改变字样,但原案件已经难寻踪迹,真伪难证。

【推荐理由】

90年代初,香港出现了大批奇案改编三级片热潮,黄秋生所饰演的变态杀手形象,为他迅速打开局面,并凭借《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获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殊荣。这部同年上映的的《的士判官》也有同样精彩的表演,与《人肉叉烧包》中的天生变态不同,这部片子描绘的是冷漠的人情如何让一个正常人堕入恶魔之道,与香港同期同类影片相比,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而女神朱茵的加盟,为其中添了些温柔色彩。

(三)德国

这里所选的两部德国电影,并非改编自真实案件,而改编自一些对人类暴行源头有探索意义的实验,以此做结,也算给上述电影反应的种种问题,一个可参考的答案。

1、浪潮 2008 豆瓣主页IMDb主页


9283420010c7e35805ce1c829fb80223_b.jpg

【内容简介】

a9621da7bd7c0b02505df6c3a007f3d4_b.jpg

学期伊始,学校举办了一个以“国家体制”为主题的活动周。体育老师文格尔本来已经选定了“无政府主义”的课程,没想到却被同事捷足先登;他只好无奈接受了“独裁政治”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学生们表现出不屑,一致认为纳粹德国不可能在现代社会重现。面对着这些大部分只为修学分而出勤的学生们,他心血来潮,决定组织一次活动,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真实的独裁政治。于是,“浪潮”诞生,被激发了兴趣的学生们商定了统一的标志(即图中的红色浪头)、服装(白衬衫)与手势(即“挥手礼”,右手在胸前做波涛状),而文格尔老师则要求学生们必须严肃地尊称自己为“文格尔先生”。当堂,他便令学生们起立集体用力踏步,将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课堂搅得不得安宁。短暂的磨合后,大家都适应并爱上了它。

于是,兴奋的学生们或粘贴、或涂鸦,让“浪潮”的标志一夜之间出现在全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名格外狂热的学生为此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徒手爬上了一栋尚在建的大楼顶端,在圆形屋顶上喷涂上一个巨大的标志——次日,这座楼上的标志便登上了报纸头条;他还携带了手枪,捍卫自己,甚至整夜坐在文格尔家门外,捍卫自己的领袖文格尔先生……

“浪潮”不断发展壮大,学生们甚至自发占据了学校的某运动场地,不准非“浪潮”成员进入。渐渐地,一些学生,以及文格尔的硕士妻子,感觉到事情有点不太对劲。他们劝他立即停止这场闹剧,然而此时他也已沉浸在巨大的权力欲与成就感中无法自拔。他曾因自己与妻子间悬殊的学历差距而自卑,然而在“浪潮”中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终于,妻子的决然离去以及第五天一场水球比赛上学生们的大打出手,让文格尔惊觉事态的失控。于是,他在第六天将“浪潮”的所有成员召集到礼堂,点明一周以来他们所作所为之恐怖,意图就此结束课程。然而晚了,那名狂热的学生因此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影片的最后,文格尔被警察带走,而觉醒的学生们相拥而泣……

——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真实实验】

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历史课上,Ron Jones正在为他的学生上主题为第三帝国的历史课。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Ron Jones不知道如何回答。

下课之后,这个问题仍在Ron Jones的脑子了不断盘旋。他决定,在他的教室里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不仅体会其恐怖,也体会其魔力。星期一,他站在讲台前,不同于以往,他开始向他的班级下达命令。

Jones原先以为,学生们会认为专制型的教学方式可笑,会抵触,不配合,但结果恰恰相反。要求学生们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很简单,意外得简单。学生很快变得更加有效率,原先的捣蛋鬼表现地十足优秀。

实验渐渐从教室扩张到校园,觉得这门课程有意思的高年级学生加入进来,校园内满是以组织手势相互示意的人。在这样的情形下,Jones做了也是最终让他决定终止这个实验的试验:委派了3个学生检举对第三浪的批评者和反对者。

结果来了20个人,他们告发朋友,出卖父母,这场运动在三天之内成了他们生命的全部。

Jones感觉到了实验的失控,他宣布,“第三浪”是全国性青年运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促进国内政治体制变革。星期五中午12点,将会由总统候选人正式宣布组织的成立。学校里也会有相应的公告。学生们被鼓舞,竟没有一个人对他表示怀疑。

集会当天,200人的礼堂人满为患,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Jones准备好的只有雪花的电视机,他说:“我们差点都成了最优秀的纳粹。”之后,Jones播放了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以及这个集体的所作所为:恐怖、暴力、毒气室。

集会过后,没有学生愿意提起当年这场实验。


——资料引自 纳粹速成,只需五日,略有改动

【推荐理由】

这部作品大概是最为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德国电影,对于生活在高度集权下的中国观众尤其是中国学生来说,这部片子带来的震动难以言喻。影片常与著名的权利服从研究(又称 米尔格伦实验)联系起来,该实验测试受测者,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实验开始前普遍估计是90%~99%的人会拒绝,最后的结果确是约在40%至33%之间。在之后世界上其他实验室的测试中,也得到了相似结论。

而7年之后的斯坦福,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更具争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将对暴力来源的探讨推向了更普遍的层次。

2、死亡实验


493c8516f5b95cf9aec17d88b5463d54_b.jpg

【内容简介】

cacbc4ce2d4b3e9051e00c80c6b32839_b.jpg

出租司机塔瑞克•法德看到报纸上一个征招心理实验对象的广告前去应聘,与其他19名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男性应聘者被分为两组,分别扮演十二名囚犯和八名狱警,实施为时2周的模拟监狱实验,并各获4000德国马克报酬。开始时大家嘻嘻哈哈,后来狱卒开始使用权力维持秩序,随后发展到滥用权力、私刑、发泄个人情绪、最后组织实验的几个科学家都被“狱卒”们抓了起来,项目主管杜恩博士被人用枪打伤……

【真实实验】

5c55e7d1c1f584fc2e63caba2eedb7b8_b.jpg

1971年,津巴多把心理学系大楼的地下室改装成监狱,花15美元一天请来一批学生参与实验。这批学生要参加实验必须先通过一次测试,以证明他们是“心理健康、没有疾病的正常人”。24名学生通过了测试,以随机方式被分成两组:其中9名学生担任监狱中的“囚犯”和9名学生则以三人一组轮班担任“看守”的角色,余下6名则作为实验候补。

实验开始是无聊且尴尬的,为打发时光学生囚犯开始挑战权威:撕掉缝制于衣服上的编号,把自己锁在牢房内不理会看守的命令,并取笑看守。监狱长和实验负责人津巴多则告知不知所措的看守们要自行解决问题。于是看守们对囚犯进行“镇压”:脱光囚犯的衣服、把囚犯进行数个小时的禁闭、没收枕头和被褥、取消囚犯的进餐、强迫囚犯用手清洗马桶、进行俯卧撑或者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活动而羞辱囚犯、剥夺囚犯的睡眠、半夜把囚犯拉出来清点人数和进行各种屈辱性的活动。他们还采用了心理上的分化策略:服从管理的好囚犯会被提供特权,更好的牢房和伙食。

这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看守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实验人员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提醒。

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受到极度精神压力而出现哭泣、咒骂等各种各样的歇斯底里症状而退出了实验。津巴多觉得退出者是心理上过于软弱,实验只进行了大概一天的时间啊!他在后备名单中挑选了一位学生,让他在当天下午加入实验,填补空缺。

而这座虚拟监狱里,看守们还在继续着他们的游戏,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试验一直持续到第六天。监狱情况渐进式的恶化启动了所有参与者的心理适应机制:一切都是正常的,一切都是如试验设计所安排的进行。连接替进入试验的候补学生最初的“这是个疯人院”的印象也已经被“这理应是个疯人院”的看法所代替,尽管他最初的时候以绝食进行反抗,但经历了黑房幽禁、狱友在看守鼓动下对他进行羞辱的经历后,本应最是正常的他换来的是彻底的孤立,他的绝食对抗让看守和囚犯们从某种意义上站到了一起。

试验过程中,囚犯们实际上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外界。在只持续了六天的试验中,大约有100多人以不同的身份接触这群囚犯:包括一名真正的典狱官,20多名心理系的学生,24名囚犯的父母和朋友……

但这100多个人,包括看守和囚犯,试验的设计者、心理学家津巴多,都没有想过还有一个选择:中止试验。他们已经成为局中人,被困在以理性和科学为借口所编织的铁笼之中,无法脱身,唯有服从,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直到试验的第六天,津巴多刚刚获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女友到访,看到监狱里的状况,与津巴多强烈争吵,才结束了这场实验。

——摘自百度百科 斯坦福监狱实验,另有A站生肉 斯坦福监狱实验 1992年纪录片

【推荐理由】

斯坦福监狱实验被多次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以德国这个版本最优,很好地拿捏了艺术化的分寸,未走向对暴力的过分夸张,仅寻求感官上的刺激。也许与德国的历史有关,德国始终出于对纳粹的反思状态,加重暴力程度也是为了凸显人性沦落如此容易,带有强烈的自我警醒和自我反思意义。而这部电影放在最后,恰好可以回答最开始的问题:普通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三、结语

撒旦从何而来?

《失乐园》中写,大天使路西法备受上帝宠爱,却因不肯跪拜圣子,不承认圣子的地位比天使高,而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最终失败而堕落成撒旦。


心理学家津巴多将这个故事作为TED演讲的开场,这位饱受争议斯坦福监狱实验设计者,在三十年之后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推向世界:善恶是流动的,世上没有绝对的天使,社会情境可以让一个人成为英雄,也可以让一个人成为恶魔。

【菲利普·津巴多:普通人如何变成魔鬼或英雄】

uv_559759549_m_601_m0.jpg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演讲者另著有图书路西法效应 (豆瓣)

—end—

===========================

下期预告:

若善恶是可以流动的,那是否恶都是后天产生?难道就不存在天生的恶?在安吉丽娜朱莉所主演的换子疑云中,变态杀手Northcott的出现,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恐怖,下周同一时间,我们来聊一聊,那些一出现便搅得天翻地覆的变态杀手们——依旧改编自真实案件。

===========================

欢迎关注二十四帧微信公众号:二十四帧(frames-24),更多内容等你来看。

4d458857d4f3ed6993da5ad9776e3d4d_b.jpg

spacer.gif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zhuanlan.zhihu.com/24frames/20249377

Related Articles

0 评论 :

发表评论

Quote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