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irection的小鲜肉脱团单飞,会怎么影响这个宇宙?霍金的回答简直绝妙

哈哈哈哈

谁是现在最伟大的科学家?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少争议,但是,要是问谁是现在最可爱的科学家,可能答案就在下图的两位中诞生吧。

tbbt

最近,其中的一位就出现在了悉尼的歌剧院里,举办了一场一场有趣的“科学脱口秀”。

不过,不是谢耳朵,而是73岁高龄、行动不便的霍金。

hawking3

看上去好像有点奇怪——他呈半透明状,而且漂浮在空中,甚至有点让人想起《哈利·波特》中的场景。

其实,他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把身在剑桥大学的自己的影像,投射到了歌剧院的屏幕上。

在活动中,霍金谈到了很多,包括宇宙的奥秘,以及自己被诊断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后的经历,还有这颗星球的未来。他预言,地球将没有办法再承担人类下个千年的活动。

hawking2

“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必须继续挺进太空。”霍金说,“我认为如果不逃离我们脆弱的星球,我们没法再生存下一个1000年。”

“所以记住要抬头仰望星空,而不是只看着脚下。试着理解你看到的,并且探索是什么让宇宙存在。保持好奇。”

不过,全场的高潮还是出现在一个无厘头的观众提问上。有人问霍金说,“Zayn离开了One Direction乐队(不熟悉的人可以理解为英国版的“鹿晗离开EXO”?)这让全球无数少女心碎不已,你认为这件事的宇宙效应是怎么样的呢?”

如果换做别人,可能心里已经这样了。

speechless

就连念完这个问题的主持人都说,“我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但是,这怎么可能难得住霍金嘛!

他一本正经地说——“终于,有人问了个真正重要的问题。”

虽然机器合成的语音毫无波澜,但是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是这样的。

123

“我给那些心碎的少女们的建议就是,多关注理论物理的研究。因为有一天,多重宇宙的存在可能就会被证明。”

“在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一个不同的宇宙,这是很有可能的。在那个宇宙里,Zayn仍然是One Direction的一员。”

zyan

“这个女孩可能也会很愿意知道,在一个可能存在的宇宙里,她和Zayn结婚了,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还为歌迷送上祝福,太体贴了有没有!)

在最后,霍金还引用了《星际迷航》中Spock的经典台词“Live long and prosper!”结束演讲,而他离开舞台的效果,是这样的。

hawking

相关阅读: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pingwest.com/stephen-hawking-and-his-best-example-of-multiple-universes/

Classic Google Maps, Replaced by Lite Mode

If you're using the new Google Maps for desktop and you're trying to switch to the old version, Google now sends you to Google Maps Lite Mode. "To make Maps load faster, you can use a version of Google Maps called Lite mode. In Lite mode, some features are turned off so that Maps can run faster." Some examples of missing features: 3D imagery and Earth view, showing your computer's location, setting home and work, searching nearby, measuring distances, coordinates, draggable routes, embedding maps, My Maps integration.

If you're in Lite mode, you'll see a box in the bottom left with a lightning bolt and this message: "You're in Lite mode." You can click: "Switch back to full Maps" if your browser supports it.

maps-lite-1.png

The Lite interface uses a hamburger-style menu, just like the mobile apps.

maps-lite-2.png

For now, the old Google Maps is still available if you use this link: www.google.com/lochp, but there's a message which says that "this version of Google Maps is updating soon".

old-google-maps.png

google-maps-classic-search.png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googlesystem.blogspot.com/2015/04/classic-google-maps-replaced-by-lite.html

【第2编辑室】难以获得高质量数据正在阻碍中国的科学研究和创新

“研究人员很难从公共部门获取哪怕是最基本的车主数据……但讽刺的是,汽车制造商却能从与政府有联系的特殊渠道买到客观、准确的数据”

来自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王正在《自然》网站上发表的文章

王正认为,大数据正在帮助中国科学家和世界上其他的科学家同台竞争,但是,国内的公共数据正越来越收到限制,而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将阻碍科研和创新。

他说,大部分公共数据被政府部门控制,其中一些加强了对数据的垄断,使得中国研究人员难以获取这些数据。人文科学的研究人员受影响最大,但数据访问的限制正扩大到环境科学和公共健康等领域,原因是这些数据可能比较敏感。比如空气污染程度,他在很多学校听到了关于难以此项数据的抱怨。

还有一些数据即使公开,质量也很差。比如全国的GDP数据和各省公布的GDP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而国家统计局表示数据差异是数据收集方法的不同导致的。

有时,公共数据却成了牟利的手段。了解详细的中国车辆状况,比如车辆许可证类型、道路拥挤程度、详细的引擎参数以及燃油标准等,对研究空气污染有巨大作用。但是,研究人员很难从公共部门获得这些数据,不得已他们只能使用由汽车厂商发布的粗略的,甚至充满误导性的数据。讽刺的是,汽车制造商却能从与政府有联系的特殊渠道买到客观、准确的数据。

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研究团队根本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数据。这就导致互相之间壁垒重重,阻碍了交流,同时浪费了更多的人力物力。

王正教授认为,数据公开能够促进政府的透明度。一个例子是,2014年,全面的空气污染数据终于向公众公布。这使得气象部门能够即使提供预警,教育部门能够在污染严重时停课以保护师生,交通部门能够以此改进机动车标准。更重要的是,这带来了公众意识的提高。

但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科学家感兴趣的数据都能引起公众的关注,获取准确全面的数据仍然不简单。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电脑就像是得以栖身的一叶扁舟,他们莽莽撞撞地上了船,却从不为迷失航向而忧心焦虑”

来自阿尔法通道首发于微信新媒体:赤潮AKASHIO的《十万月薪,也拯救不了活在网络底层的他们》。

文章用很不客气的语气把不懂基本的电脑常识又不学习,从不创作却热衷于转发笑的网民划为“信息中下阶层。”

描绘第二个特点时,作者用了这样一段话:

看到有意思的资讯和文章,也时常会转载,并附上数个「哈哈」聊表开心。他们总是惊讶于骇人听闻的标题,好奇点进去之后不是大呼坑爹就是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最无法忍受的是牵涉到亲人、国家和运势的内容——「母亲节祝天下的妈妈们节日快乐!(有妈妈的转,没有的就算了)」,「据说这条金色九头蛇能带来好运,看到不转的都遇到麻烦了」…… 凡此种种,都能准确无误地击中他们脆弱的内心。然而,他们却从来不会敲击键盘,把内心的情绪变成一篇随笔或博客。

而在遭遇问题时,他们往往不愿意学习基本的电脑知识,而是去求助很可能同样不知其所以然的“专业人士”(可能只是碰巧点对了几个键)。同时,他们又很容易被误导:

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电脑就像是得以栖身的一叶扁舟,他们莽莽撞撞地上了船,却从不为迷失航向而忧心焦虑。因为,他们总能在紧要关头遇到救世主——别有用心的免费软件开发者和意见领袖 (KOL)。

作者推崇“网络中产”:拥有健全的理智和逻辑,对新事物饱含热情,乐于表达和分享真实的感受和态度,“我手写我心”的人。除了“网络中下阶层”,他把意见领袖(KOL)也排除到“网络中产”之外,因为他们创造内容是为了利益。

作者对中国的网络发展表达了失望,因为从2006到2015年,“网络中产”的群体规模依然非常小;也对技术平等主义表达了怀疑,因为“世界不是平的”。

类似的精英主义论调其实伴随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历程,当这种论调被用来攻击精英主义者眼中的“庸众”时,就特别不讨人喜欢,尤其当这种攻击限定在“精英主义者”自己擅长(或自认为擅长)的特定领域时,也经常有失偏颇。

在分工极为复杂及明确的现代社会,网络世界远不是现实世界的全部,许多“生活在网络底层的”很多人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勤恳,恪尽职守,甚至在某些小众的领域也是一位乐于分享和创造的“意见领袖”。作者口中“10万月薪”的群体中这个比例可能更大。在网络上仅消费而不创造可能是他们的主观选择,也可能是受制于知识、习惯、时间等客观条件。不管怎样,嘲讽的态度都只会加深误解和隔阂。人类可能永远无法建立一个自己满意的乌托邦,但在我看来,致力于消除一切阻碍乌托邦建立的“技术平等主义者”是值得尊重的。

相关阅读:

    【第2编辑室】阿里巴巴想在农村地区推广它的YunOS

    来,看看 Google 大数据总结出来的当季着装流行趋势

    【第2编辑室】三轮车、摇橹船、兰博基尼、直升机……Uber就是要这样接管全世界

    【第2编辑室】:-)的发明人看emoji表情:那些黄色的圈圈实在是太丑了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pingwest.com/wanbao-2015-04-29/

言论自由的另一种“比较”comparison between the right to talk

费斯(Owen Fiss)教授夫妇
费斯(Owen Fiss)教授夫妇

(文/田雷 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
  一、言论自由的文本比较
  1985年的岁末年初,就在共和国第四部宪法颁行三周年之时,耶鲁大学法学院中生代的宪法学领军人物欧文·费斯教授访问中国,在中国转向新法制建设之际来华“采风”。整整两个月的时间,费斯教授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个国内宪法学的重镇举办了多场讲座,还同包括何华辉教授在内的国内同行学者和学生进行了数场讨论和交流,宾主双方不时展开激烈的学术争论,焦点之一就是言论自由的保护及其限度问题,这也是费斯教授的研究专长所在。费斯在美国民权运动火热的年代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此后历任瑟古德·马歇尔和威廉·布伦南大法官的助理,在短暂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后,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转至耶鲁大学法学院。费斯教授在美国法学界地位崇高,有“耶鲁莎翁”的美誉,包括耶鲁大学法学院现任院长波斯特都是他的亲炙弟子。三十年后,费斯教授已经荣休,当年参与过费斯访华的国内资深教授不少想必也已驾鹤西去。费斯教授这次采风归去,虽然耶鲁大学法学院经他牵线在80年代多了数位来自国内的研究生,但他本人却并未将自己的学术关注转向中国宪法,仅在1986年的《耶鲁国际法杂志》上留下了一篇题为Two Constitutions(《两种宪法》)的文章,篇幅不过12页。在费斯教授访华三十年后,我们可以重读这篇已经被遗忘的学术短论,看一下外国来的“和尚”是如何念“八二宪法”这部“经”的。
  在思考中国宪法内的言论自由问题时,费斯教授的起点同我们一样,应当是在中国同行的帮助之下,费斯发现了“八二宪法”的“第一修正案”,这就是第35条的言论自由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费斯教授并没有浅尝辄止,一番走马观花过后就开始发表在中国认真对待言论自由的高头讲章。他并未停留在第35条上,而是紧接着在文中指出——也许是告诉他在现场的对话者——如要比较中美宪法的言论自由规范,那么首先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宪法》第35条所讲述的不过是故事的一部分。”在这之后,费斯展示出他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同事,同样是杰出宪法学家的阿玛教授在多年后所提出的“文本间解释”的技艺,勾勒出“八二宪法”所规范的言论自由“权利束”。
  自由不可能是漫无边际的自由。在费斯教授看来,首先因为“八二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其次考虑到中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封建主义历史阶段,所以宪法内的自由权规范要同限制自由的义务规范进行综合理解。如要理解中国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那么第35条只是故事的开场,全部故事的展开还需要纳入同在《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第38条、第51条、第53条和第54条。“八二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费斯认为这是一条与言论相关的条款,它“基于保护人格尊严的目的,在宪法上承认了反诽谤诉讼”,由此构成了对自由言论的一种合宪限定。同样构成对言论权利之宪法限定的还有第5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而紧接着的《宪法》第53条也构成了对第35条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同样,《宪法》第54条的爱国义务条款也是对言论自由的宪法限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费斯在谈到第54条时曾这样写道:“在宪法该章即将结束之处,[第54条]很可能是要确保通过以上具体列举而对自由所施加的限制不会有所遗漏。”换言之,第54条是一个兜底条款,是相对于具体限制的一般性限制。
  费斯教授运用“文本间”解释的方法,展示出了由《宪法》第35条与第38条、第51条、第53条以及第54条所共同构成的规范网。换言之,“八二宪法”内的言论条款本身就是一个由正(自由)和反(自由之限制)共同组成的合体,费斯在这里打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比喻来说明中国宪法制度——这是一种“阴—阳”关系。而同费斯教授一道访问的还有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约瑟夫·戈德斯坦教授,他在现场讨论中曾对中国学生讲:“我们(即美国人)所讲的是‘权利法案’,而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重读费斯教授的文章,我们无法不感到费斯展示出了对中国宪法文本的基本尊重,他的解释综合起了单个条款与整体结构,而不是断章取义地各取所需。至少在此问题上,外来“和尚”念对了中国宪法这部“经”,而我们在谈论言论自由的时候,则经常忘记了究竟该以何为本,忘记了要将《宪法》第35条的言论自由条款放回到整部宪法的结构语境内进行解释。
  甚至还不止如此。费斯教授在三十年前的分析,对于当下的我们还有一种新时代语境内的新启示:保护我们言论自由的是“八二宪法”的第 35条,而不是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但三十年后,我们却更熟悉起草于 18世纪末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而刚过而立之年的“八二宪法”第 35条,于我们而言始终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而费斯教授所说的“两种宪法”,所指的就是中国宪法和美国宪法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宪法,我们援引第一修正案来讨论中国的言论自由问题,这是比较法的错误。
  在比较中美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时,费斯教授这位第一修正案的理论大师首先指出,言论自由在美国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宪法不是一部“自杀式的契约”,第一修正案同样允许立法者对某些类型的言论进行规制。“就此而言,将美国宪法和中国宪法区别开来的,并不是自由应予以制约这种观念,也不是自由所受制约的根源所在,而在于制约的程度和性质。”
  二、言论自由的情境比较
  在费斯访问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第一修正案所发展出的司法学说正如日中天,可谓是德沃金笔下的权利王牌。为了说明言论自由在美国所受保护之范围,费斯以1969年的布兰登伯格诉俄亥俄州案为例进行了以案说法。在这个沃伦法院末期的案件中,美国最高法院对第一修正案的“不得立法条款”做出了最宽泛的解释,除非有关言论会“触发即刻的不法行为”,否则不受立法禁止,这一新标准在操作中要比霍姆斯大法官曾提出的“清楚与现存之危险”更为严格。布兰登伯格案曾令国内的现场听众大开眼界,曾有年轻学生向费斯提出问题,鼓动以违法的暴力行为来推翻社会体制,这会不会造成不可承受的“社会动乱”;而国内的宪法学教授还用1927年的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州来质疑费斯的例子,美国最高法院在该案中维持了对危险言论入罪的法律。费斯教授在回应时将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范围比作钟摆,会根据具体的时代条件而在最大自由和最大制约的两个端点之间来回摆动。而回到中国宪法问题上,费斯教授再次强调:“言论自由在中国并不只是由《宪法》第35条所决定的,而是第35条、第51条以及其他有关公民义务之宣示条款的产物。”就此而言,布兰登伯格案所保护的言论,并不在中国宪法秩序的保护范围内,因此中美两国的言论自由在保护范围上存在宪定的差异。
  如果说以上是一种量的比较,那么在费斯看来,“更重要的是”中美两国宪法所规范的言论自由还有着性质的差异。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并没有正面授予公民以言论自由的权利,而是采用了我们熟知的“国会不得立法”的模式,因此言论自由作为一种宪法权利在美国首先表现为对公权力特别是立法权的限制。如上述的布兰登伯格案,一部在程序上无瑕疵的议会立法也有可能因侵犯言论自由权而违宪无效。而关于中国宪法所保护的言论自由,费斯由上述的“阴—阳”模式出发而给出一种很有趣的解释:“在中国,即便是根据新宪法,言论自由也是作为一种余数(a residue)而出现的,只有在我们已经确定了人大立法(或其他形式的法律)的外部边界之后,余下的才是言论自由。《宪法》第35条告诉公民,他们可以做什么,但并不是一种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公民有权参与合法的言论。”根据费斯的解释,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宪法秩序内,只要是全国人大所通过的立法,那么就不存在违宪侵犯言论自由的问题,因此言论自由在中国的宪法保护要落实为一种立法实施的模式,简言之,中国宪法并不包括一种“全国人大不得立法”的言论保护模式。“八二宪法”第53条就规定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而解释宪法的权力也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因此不同于美国宪法的“国会不得立法”的自由权保护模式。费斯紧接着以1979年《刑法》第102条为例来阐释了这种言论保护模式及其限度。根据旧《刑法》第102条,“以反革命标语、传单或者其他方法宣传煽动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了反革命宣传煽动罪,但这种对言论的限制在“八二宪法”秩序内却是合宪的。至于 1997年新刑法对此条的修订,这同样是内在于“八二宪法”秩序内的宪法实施变革。
  为什么中美两国的言论自由存在以上两个维度的差异,费斯教授在文章最后一部分讨论了两个成因。首先是司职宪法解释的主体有所不同。在美国,自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后,联邦最高法院成为了宪法的解释者,在这种司法中心的宪法监督模式内,由法院解释第一修正案而对国会或州议会的言论立法进行宪法审查。而在中国,费斯教授指出:“解释宪法的最终权力在全国人大,更具体地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这种模式下,全国人大在立法过程中所做出的判断,就构成了对“八二宪法”的有权解释,就此而言,全国人大在中国宪制内不存在着是否违宪的问题,就好比美国最高法院在司法审查中也不会违宪一样,杰克逊大法官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因为永不犯错才成为终局审,而是因为我们是终局审,我们才不会犯错。”
  而费斯将全篇论述的落脚点放到了作为宪法基础的民主观上。无论是中美两国的两种言论自由,还是两种不同的宪法,都在于“政治的而非文化的因素,或更具体地说,是作为宪制基础的民主观”。在费斯看来,美国的民主是“由下而上”的民主,美国的立宪政府是一种“民治政府(government by the people)”,在这种政府架构内,言论自由就是政府治理的正当前提,公民如要设定政府的议程,当然需要具有他们可以据以做出决定的公共信息,美国最高法院在 1964年的纽约时报案中就指出:“有关公共议题的辩论应当是不受制约的、强健有力的、完全开放的。”而在这种由下至上的民主模式中,言论自由容易受到私人资本对公共辩论的干预和扭曲。而中国宪法所基于的民主观是一种“由上至下的民主”,追求的是一种“民享政府”(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为了证明上述命题,费斯教授援引了《宪法》第3条,该条一方面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当“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另一方面也规定国家机构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费斯看来,这表达了一种要调和政治领导和民主参与之间冲突的立法努力。更有意思的是,费斯还特别引述了“八二宪法”序言内“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表述,同时在脚注中告诉美国读者,宪法序言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这在中国宪法学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中国宪法的民主观内,政治精英是领导者,由他们引领普通民众去实现人民的真正利益,因此民主治理的关键不在于激烈、多元而开放的辩论,因为“真正的道路已经发现”,所以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政治精英对“真正的道路”保持忠诚。而在费斯写作此文的 80年代中期,私人资本在国内尚处萌芽之中,还没有出现资本扭曲公共辩论的后现代问题,费斯也认为,私人资本受到制约,是起因于社会主义正统理念,而非因为“对自由和开放辩论的承诺”。
  三、结语
  三十年后,重读费斯教授这篇为人遗忘的学术短论,当然不是要从中找到可以解决言论自由问题的法律钥匙。如何确定言论自由保护的宪法边界,最终促成一种既生动活泼,同时又严肃紧张的政治秩序,这远不是学术讨论去解决的问题。更何况费斯教授不是中国问题专家,《两种宪法》当然不是信口开河,但到底也属于走马观花之作。如同许多采风者一样,费斯在文中既留下了智慧的闪光点,也不可摆脱观察上的盲点。很有可能,中国对于费斯教授来说就是安守廉所说的“不可思议的东方”,也许正是因此,费斯才在自己的中国之行后并没有发生研究的中国转向。套用学界常用的修辞,我们可以说,费斯这篇文章所呈现出的问题,远比他解决的问题要多。
  但是当我们讨论言论自由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这或许是费斯教授这篇《两种宪法》所能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所谓“两种宪法”,首先是指中国宪法和美国宪法是两部不同的宪法,我们不能援引美国宪法文本去解决中国的宪法问题,保护中国公民言论自由的,只能是中国《宪法》第 35条以及其他同言论相关的条款。而在目前的法学和公共话语中,当我们讨论言论自由之时,中国宪法文本却没有出场,至少没有得到如费斯教授那般的认真对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费斯教授对我们的最大启示也就在于回到中国宪法的文本、结构和传统来讨论中国宪法问题。
  来源:本文原刊于《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转载时略有删节。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原载于:http://history.sina.com.cn/his/zl/2015-04-17/1624118907.shtml 原文已被删除

你越光明,中国就越黑暗

刘主编 | 你越光明 中国就越黑暗
1. 正能量经常以一种是事而非的姿态出现,比如呼吁“你光明,中国就不黑暗”。表面上看,这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版。呼吁本身“正能量”,而转发者大概多半有林徽因情怀,所以“中国梦”也变得这么文艺。
但“心灵鸡汤”多半经不起推敲。“推敲”是这个时代普遍欠缺的精神。人们喝惯了三聚氰胺奶,冷不丁被人告知有毒,多半心里的负担比胃里更大。
2. 因为亚洲文化普遍的集体主义精神,个人经常被忽略,所以“你光明,中国就不黑暗”乍一听显得无比正义。
但是我们换个句式,比如换成我们生活中的场景。谁会说这样的话?
母亲对熊孩子说,“你乖一点,家里就太平了”;老婆对不争气的老公说“你他妈的不惹事,咱家就没事”;老公对败家老娘们儿说“你他妈的不作死,咱俩就不会死”。
听明白了吗?因为“我”不满意,所以要求“你”;因为“我”管理水平不够,所以希望“你”有道德自责感。“我”得让“你”觉得给别人添了麻烦,所以需要“你”自省以及自我管理。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如果是对林徽因说,那的确是告诉她放过徐志摩和金岳霖。如果是告诉她的追求者,那的确再明白不过——小三们,差不多就行了,老娘现在嫁着人呢!
3. 在国家层面,号召“你光明”意味着什么呢?
美国的民主党,号召“你光明”一定是针对华尔街的,“你他妈的赶紧把钱拿出来,你光明了,贫困阶级才能免费医保”;如果共和党号召“你光明”,那一定是减税的,“你们这些蛀虫,别他妈的指望不劳而获”。
其实还不是多党制的问题,有统治阶级和暴力机关存在一天,就没有全民泛道德。所谓“你光明”并不代表号召者先身体力行。一定是先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宣传工具”。
因为“你光明”的话,就不会抱怨社会管理的问题,就心安理得接受“大国崛起”和“民粹主义”。“你光明”的话,那些卷款逃跑的高官就能光明;“你光明”的话,那些不作为的机构就继续尸位素餐;“你光明”的话,就更容易“被代表”,让那些黑暗和罪恶成为“灯下黑”。
4. 每个人本身都不黑暗。学校水房,若不是你的热水瓶被偷,你不会动了盗窃的念头;生活中,若不是你受了欺压,你不会想着先去欺负别人。所以每次我们想要黑暗的时候,不是要反思自己的道德水准,而是应该先质问一下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情境,把我们逼到“作恶”。
而且话说回来,专注老百姓这点小恶往往会忽视战争,腐败,政令失误等大恶。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拿“我光明”要求自己实在太高估自己的能量了。露骨点讲,以你的能力,你根本坏不到哪去,你的黑暗没有任何能量。
5. 光明和黑暗都是契约精神下的产物,日本的“路不拾遗”和越南的“坑蒙拐骗”不单单是人种的区别,背后有政治经济的决定作用,也有随之而来的对社会契约的认同。你看不到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穷国在全球化冲击下依然保持“我光明”,你也看不到一个高度发展的“富国”人民,保持大面积的“我黑暗”。
唯一的例外是那些高度专制的国家,以国强民弱支撑大国野心。像我们的邻居苏联,曹县,像我们的亲密战友古巴,越南。他们的国家“光明”,但他们的人民“黑暗”。
6. 不要问我为何做了妓女,也不要问我为何做了乞丐;不要问我为何做了流民,也不要问我为何身陷囹圄。不是我天生黑暗,而是我无法“光明”。
相信自己的能量,并且相信个体解放是未来的趋势,只有这样才是“光明”。光明是启蒙运动(Enlightment),光明是找到自己之于社会的存在感(Existence),你若有这样的“光明”,中国才能不黑暗。
而你若相信Propaganda宣讲的“正能量”,你若坚守脆弱的善良,你若批判别人的思辨和忧伤,那么就真的是,“你越光明,中国就越黑暗”。
HOI AN to DA NANG
Vietnam
21/02/2015

Google Drive 變身 Trello !幫雲端硬碟建立專案看板

Kanbanchi-00.jpg

知名專案管理服務  Trello 把看板管理法加上簡單易用的雲端合作,這種視覺化的進度管理方式受到許多專案團隊的喜愛。尤其遇到專案裡有很多瑣碎但又必須依序完成的任務時,「一張視覺化的看板圖」能讓每個步驟更清楚落實在他們的流程上。

我除了自己有在使用 Trello 外(雖然一直抽不出時間在電腦玩物專文介紹),我也對其他擁有龐大、多線、複雜、瑣碎訊息的服務可不可以也用類似 Trello 的看板管理法做專案管理很有興趣,例如 Evernote 中大量的筆記,所以之前我特別專文介紹了:「把 Evernote 當作 Trello! Kanbanote 筆記看板管理法」。

而今天,讓我們一起嘗試看看把另外一個很需要專案管理的服務也加上看板管理功能,那就是擁有大量我們工作檔案的雲端硬碟服務:「 Google Drive 」,透過「 Kanbanchi 」這個免費的雲端服務,我們可以在 Google Drive 中建立專案看板,並且把 Google Drive 中的文件檔案丟到看板上和團隊一起進行進度控管。




為什麼 Google Drive 上面的檔案適合透過「 Kanbanchi 」進行視覺化的看板管理呢?

大家可以回想看看,原本 Google Drive 上要和工作團隊進行檔案合作,共享了資料夾後,大家雖然共同擁有了這次專案需要的所有檔案,但這時候資料夾分類卻無法有效分配工作流程?無法清楚的指名哪個檔案文件由誰負責?也無法在 Google Drive 上看到工作進度?

Kanbanchi-01.png

而利用「 Kanbanchi 」整合 Google Dirve ,我可以把零散的文件檔案重新用下圖這樣的看板管理法分配到各自的工作進度流程上,並且畫分權責、寫上筆記、線上討論都更加的清楚方便。

當你的團隊正在使用 Google Drive 工作,並且在專案管理上覺得有所不足時,除了電腦玩物之前介紹過的一系列 Google Drive 專案管理方法外,或許「 Kanbanchi 」會是適合你的另外一個可能的好選擇。

「 Kanbanchi 」網站

延伸閱讀:其他 Google Drive 上的專案管理方法:
Kanbanchi-02.png




  • 1. 建立「 Kanbanchi 」工作專案

只要打開「 Kanbanchi 應用程式」安裝到你的 Google Drive ,連結認證後,就能在 Google Drive 中開始使用這個看板式專案管理工具,重新排程我們的檔案與進度。

從 Google Drive 像是新增一個文件那樣新增「 Kanbanchi 」專案,這時候我們可以針對這個專案看板做一些基本設定,例如看板的名稱(通常是專案的名字),在這個看板中要協同合作的夥伴(跟 Google Drive 共享檔案一樣共享這個專案)。

還能設定這個看板專屬的顏色標籤,自訂每個標籤的意義,方便之後作過濾管理。

Kanbanchi-03.png




  • 2. 建立看板工作流程

接著可以看到「 Kanbanchi 」在看板中預設了三道流程: To Do、 Doing、 Done ,分別是待辦到完成的過程,我們可以自己新增新的流程,或是修改原本流程的名稱,在看板中設定出屬於這個特殊專案的專屬流程。

例如要做一本書,或許流程就變成:構思區、寫作區、行政區、完成區。

Kanbanchi-04.png




  • 3. 新增任務卡片

建立這個專案的流程後,就能在每一道流程中新增「 Kanbanchi 」任務卡片,最基本的卡片就是在空白欄位直接輸入名稱,按下「 Enter 」,就等於建立一個新任務。

當然,「 Kanbanchi 」的任務卡片中還隱藏了非常豐富完整的設定功能,我們可點擊卡片,在右方打開進階任務設定。

 Kanbanchi-05.png




  • 4. 連結雲端硬碟相關檔案

在右方的任務卡片進階設定中,我第一個要介紹的就是之所以要在 Google Drive 雲端硬碟使用「 Kanbanchi 」的最大原因:可以把雲端硬碟內所有檔案插入「 Kanbanchi 」任務看板,用任務卡片管理檔案流程、文件分配、資料追蹤。

要在「 Kanbanchi 」看板插入 Google Drive 檔案非常簡單,只要打開進階任務畫面,點選「 Attach a file 」。

Kanbanchi-06.png

這時候就會打開我的 Google Drive 雲端硬碟,我可以插入裡面任何的圖文影片檔案。

在「 Kanbanchi 」任務中插入檔案後,我可以隨時點擊檔案連結來開啟文件,或是直接在「 Kanbanchi 」卡片上預覽圖片。

Kanbanchi-07.png




  • 5. 列出待辦清單

「 Kanbanchi 」的任務卡片中還能列出子任務清單,並且根據子任務清單的完成數量,計算出這張卡片的完成度百分比。

而這些數值會直接顯示在卡片上,我們就能從「 Kanbanchi 」看板了解每個大任務的最新進度。

Kanbanchi-08.png




  • 6. 分配任務負責人

在整個「 Kanbanchi 」專案中透過 Google Drive 機制建立共享夥伴後,就能把這些夥伴分配到不同的任務卡片上,讓每張卡片顯示出負責這個任務的負責人大頭像。

這樣對團隊夥伴來說,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務劃分,也能從任務卡片裡找到自己編輯與管理的連結檔案。

Kanbanchi-09.png




  • 7. 註明標籤顏色

為了讓整個「 Kanbanchi 」看板更加一目了然,從一整個白板上快速知道重要的任務在哪裡,我們可以搭配顏色標籤,幫不同需求的任務卡片加上顏色區別。

例如需要大家立刻執行的任務,可以加上緊急標籤,這樣負責人一看就知道什麼任務要今天完成?什麼任務要優先規劃?

Kanbanchi-10.png




  • 8. 設定到期日

而如果這張卡片任務有具體的截止日,那麼也可以在進階任務畫面中設定這張卡片的到期日,同樣的到期日會顯示在整個看板中,甚至也能用郵件提醒負責人。

Kanbanchi-11.png




  • 9. 多人合作討論

而如果專案運行到一半時需要針對某些任務進行討論,例如原本設定的任務目標有誤,或是對某個內容還不清楚,都可以在任務卡片的進階畫面裡「留言討論」,讓每個團隊成員隨時在看板上就能進行簡單會議或溝通。

團隊專案經理,或是任何成員,也可以透過這個功能留言給這張任務卡片的負責人,提醒他某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Kanbanchi-12.png




  • 10. 查看團隊的行動

在整個「 Kanbanchi 」專案看板的左上方,點擊「時鐘」按鈕,可以打開看板動態視窗,在這裡可以看到所有團隊成員在整張看板上進行的最新動作,例如誰修改了哪張卡片內容?誰在卡片新增了檔案?或是誰的任務完成了?

這也是一個管理整個團隊最新進度的好方式。

Kanbanchi-13.png




  • 11. 過濾需要的任務

前面提到「 Kanbanchi 」看板可以幫每個任務設定標籤,可以幫不同任務分配不同負責人,這時候利用左上方的「過濾漏斗」,可以單獨過濾出某個標籤的任務,例如過濾出重要任務。

如果某個團隊成員想要單獨看看自己負責的任務,也可以利用這個過濾功能,在看板的大量卡片中快速找出自己要做的工作。

Kanbanchi-14.png




  • 12. 查看你的專案,幫雲端檔案做專案管理
原本 Google Drive 裡的檔案雖然可以分類整理,但是卻無法和真正的工作流程連結在一起。

而透過「 Kanbanchi 」看板建立工作流程,在每個流程新增任務卡片,並且完成子任務清單、連結任務需要的 Google Drive 檔案,並且分配給 Google Drive 協同合作夥伴各自負責後,我們團隊的零散檔案就經由專案看板重新建立起工作順序。

後續每個團隊成員都可以在這個共享的「 Kanbanchi 」+「 Google Drive 」任務看板中了解整個專案的最新進度,查看每一個環節的運作狀態,同時掌握全體,也了解自己負責的細節,並且以任務流程、時間進度的新視野去處理自己需要的檔案。


(這是一個中文發音的「 Kanbanchi 」基本操作介紹影片)



經由「 Kanbanchi 」建立的看板也會儲存成一個單獨的專案檔案,這個專案檔案同樣可以儲存在 Google Drive 中隨時開啟使用。

喜歡看板管理法、需要整合團隊任務進行專案管理,尤其是需要結合 Google Drive 檔案做更有效率管理的朋友,值得試試看這個免費就能使用上述功能的「 Kanbanchi 」+「 Google Drive 」解決方案。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Google Drive 變身 Trello !幫雲端硬碟建立專案看板

Kanbanchi-15.png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追蹤我的FacebookTwitterGoogle+,獲得更多有趣、實用的數位科技消息,更歡迎直接透過社群聯繫我。

playpc?i=ojURP7QOElE:u9Qd50E1lcE:4cEx4Hp playpc?d=qj6IDK7rITs playpc?i=ojURP7QOElE:u9Qd50E1lcE:-BTjWOF playpc?i=ojURP7QOElE:u9Qd50E1lcE:F7zBnMy playpc?d=vB0jwF4ojB4 playpc?d=yIl2AUoC8zA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playpcesor.com/2015/04/google-drive-trello-Kanbanchi.html

盐 Club 上,知乎提了个问题:人人都当主编是怎样的体验?

shutterstock_151654625

知乎将认真、专业、友善的知友们称之为“盐”,而一年一度的知友聚会则是“盐 Club”。今年在 751 D·PARK 举行的“盐 Club”上,知乎联合创始人兼 COO 黄继新向我们介绍了知乎日报 3.0 的内测版本。

知乎日报 3.0 喊出的口号是“人人都是主编”,相比之前版本最明显的更新有两处:

  • 内容来自整个互联网,而不仅仅是知乎站内的优质回答;
  • 人人都可以创建、编辑和维护主题日报,而不限于少数专业编辑和授权用户。

和之前版本需要使用微博登陆不同,知乎日报 3.0 目前只能使用知乎账号登陆。用户可以依照主题来创建一个日报,日报的内容可以是一篇好文章,一个好视频,甚至一个好歌单。首页出现的是关注的主题日报和用户的动态。此外,用户还可以邀请其他人来共同编辑一个日报。

8.pic
7.pic
9.pic_hd

知乎日报之前版本的内容并没有出现在 3.0 内测版里面,据知乎的工作人员透露,一个月内知乎日报 3.0 会将以前的版本合并回来。

一条内容消费链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生产、传播和消费,知乎日报就是作用于传播这一环节。依靠少数专业编辑推荐知乎站内优质回答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后,知乎日报 3.0 版本尝试成为一个更大的内容价值再生的平台。

我们每个人平常时或多或少都会收藏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整理者的角色。知乎日报 3.0 “人人都是主编”这一概念说白了就是为了聚拢更多的整理者们。这种以用户整理内容为核心的产品之前也不少,比如 Pinterest, Flipboard 和轻单,甚至于知乎的收藏夹。

Blogger 魏武挥先生就曾专门讨论过“整理者”这一角色在内容传播中发挥的作用:

整理者与正宗传播学理论中的传者和受者不太相同,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生产者。但他们能改变甚至是再造传播路径:

1)将本来访问不多的文本变得访问极多,类似新浪微博上的很多大 V 做的转发,在我眼里,就是一种整理、分享;

2)将已经沉没下去的文本再度翻出来。信息世界中信息的寿命其实很短,但经由整理者之手,这些文本再度焕发了生机。

 

题图来自海洛创意

插图截自知乎日报 3.0

1348158366-e1423793034769.jpg
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mf.gif

a2.imga2t.img knife.jpg

爱范儿 · Beats of Bits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 加入爱范社区!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515826?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

8周刊[第369期]

  • 现在进入股市晚不晚? | 博谈网
    猛禽 2015-04-24 : 中国,股市

    7,从心态上讲,炒股是赌博,入场之前,确认自己输得起。赢了,要感谢国家,输了,要承认无能。还是那句话,人生最大的不幸,是自己的无能。

    哈哈哈,最后一点说得好

  • 用耳塞听歌到底会不会损伤听力?我来终结这个话题
    猛禽 2015-04-22 : 耳机,健康

    涨姿势

  • 关于v2ex迁回国内这件事
    猛禽 2015-04-22 : v2ex,审查,GFW

    面对没有明确操作细则、语焉不详的“被动审查”,互联网社区用户的“自我审查”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增加自我的忍耐度,消磨自我的创造力,最终损害整个社区氛围。 面对越来越多的“免费”服务,用户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十分明确(或者用户自己没搞清)。“免费的就是最贵的”,这一点在互联网绝非一句俏皮话,而是真正的事实。

    唉,livid忘记第一版V2EX被端站的往事了么……那时我还是V2EX前100名注册用户,色色还是第8号注册用户……

  • 言论自由的另一种“比较”_历史频道_新浪网
    猛禽 2015-04-22 : 宪法,自由,法律

    费斯教授运用“文本间”解释的方法,展示出了由《宪法》第35条与第38条、第51条、第53条以及第54条所共同构成 的规范网。换言之,“八二宪法”内的言论条款本身就是一个由正(自由)和反(自由之限制)共同组成的合体,费斯在这里打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比喻来说明中国 宪法制度——这是一种“阴—阳”关系。

  • 佳兆业财务冰山浮出水面:去年巨亏超30亿 做假账|佳兆业|郭英成|房源被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猛禽 2015-04-21 : 房地产,佳兆业

    接近普华永道的消息人士称,4月17日普华永道与佳兆业的协商过程显示,普华永道的确掌握了佳兆业做假账的若干确凿证据,佳兆业董事会几乎无力反驳。

  • 广场舞大妈不应成为笑料,她们是“第一代孤独母亲”_文化课_澎湃新闻-The Paper
    猛禽 2015-04-21 : 广场舞,人类学

    文章认为,如今广场舞被“污名化”的深层原因有二:一是中老年女性跳舞的行为与社会主流对已婚女性期望的冲突;二是广场 舞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不合乎现代人对公共空间“安静有序”的期待。“围绕噪音和空间问题的讨论流于表面,‘广场舞’的背后,实应折射出更大维度上的历史、 社会与文化议题。”

  • 兔子跑什么跑 – 刘瑜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猛禽 2015-04-21 : 爱情

    我想之所以永远有这么多人在忙着得到爱失去爱抱怨爱唠叨爱,除了伟大的化学反应,还因为爱情是成本很小、“进入门槛”很 低的戏剧。如果要以做成一个企业、创造一个艺术品、解决一个科学难题、拯救一个即将灭绝的物种……来证明自己,所需才华、意志、毅力、资源、运气太多,而 要制造一场爱情或者说那种看上去像爱情的东西,只需两个人和一点荷尔蒙而已。

    人艰不拆

  • (深度好文)你越光明,中国就越黑暗。
    猛禽 2015-04-19 : 中国,道德

    所谓以德芙治国,哈哈哈

  • 无标题
    猛禽 2015-04-19 : 创新,市场经济
  • 日本人为啥叫中国人“支那”?丨壹读精选
    猛禽 2015-04-18 : 中国,历史,支那

    涨姿势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8weekly.verybs.com/archives/973

Uber的运营策略到底牛逼在哪?

最近Uber的人民优步非常火,以至于我前两天在朋友圈说突发奇想,想申请成为人民优步的司机,一天接一个客户,把当天和乘客发生的故事进行直播连载,受到了朋友们的极大怂恿。

其实我最初的想法很奇葩,就是想利用每天半个小时的接客时间,上班时认识一些从小区出发的邻居,下班时面试一些公司科技园附近的攻城狮,每次接客都免费获得一个我们产品的用户再有就是不经意间一个电话谈妥上千万融资的时候从观后镜里欣赏乘客的讶异表情,这一切YY起来都是多么的有趣,于是,在这样的动力下,从来就喜欢玩些不正经游戏的我,开始正儿八经的研究Uber人民优步司机的申请流程。

这一研究不打紧,研究出了为什么Uber能够在每个城市不超过10人的团队运营下,如此迅速崛起的原因。我发现,除了有强大的硅谷基因,雄厚的资本实力,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们制定了一套牛逼的游戏规则来实现运营效率的提高,这值得每一个产品经理、创业者、管理者学习,而不仅仅是酒店业。我们逐条分析:


一、奖励政策每周不同,实时更新

奖金每周发放,而车费是即时发放,说明他们在不停的用奖金杠杆测试司机增加数量,以及用户数量之间的均衡点。补贴是令人发指的,因此烧钱一定不是长期行为。

1.jpg

二、奖励政策促成用户和司机两端的势能桥接

从奖励政策可以看出,在目前与其他几家XX专车之类的竞品抢私家车司机的阶段,司机的收入每一单都至少是平常的两倍,高峰期可以到3倍。这个数字说着没什么,但是具体到司机的收入那就可怕了,你说你平时一个月的工资是1万,现在突然涨到了2万,要是努力度增加50%,就变成了3万,这就是平时1万的3倍,天哪,你说换了你是不是玩命的干?

因为司机们也很清楚,这样的补贴是不会常有的,得抓住这段风口上的好日子。于是司机越拼命,用户就越觉得好多人民优步的车啊,身边到处都是,你看地图上爬的到处都是红色的小虫子,真是不错的体验,“好吧,那我以后就用这个工具了”。用户多了, 司机接客也容易多了,于是也就死心塌地的跟着uber干了。。。于是在用户和司机两端的势能桥接就完成了。互联网产品,最初拼的就是用户习惯,用户习惯形成了,任务就基本完成了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Uber留了一手,每程的奖励50元封顶,那就意味着一个普通25元车费的行程高峰期3倍车费可以到达75元(25×3)的收入是奇点。如果40元的普通行程,3倍也只能拿到40+50=90元,而不是40×3=120元。这个规则的制定,我觉得倒不是Uber补贴不起,而是为了防止某些精于算计的司机在高峰期蓄意刷一些远途的大额单,比如200的,如果不设上限就达到了600,这样的钱就太好赚了。因此让你不要想这门心思,安心多拉客吧。

让司机永远在路上多跑,是Uber运营所有政策的核心中的核心,关于这点,在接下来的解析中仍然可以看到。当然,除了高峰段奖励,还有冲单奖励,这是很多产品的销售政策中都会涉及的,数量越多额外的冲单奖励就越多,值得一提的是,以10单为一个阶梯,也就是说做够31单和30单是一样的奖励300元,你要想拿到更多,就必须冲着40单去。于是司机们会暗自算计,这周已经38单了,不如再做两单冲40吧,还能再拿个400呢。你看,还是我刚才说的策略,让司机多多跑起来。

2.jpg

三、补贴奖励是有前提条件的,你不要光是看到了钱的部分,而忽略了你需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星级4.8的门槛设置还是体现了让你多跑多接客的核心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4.8是个啥意思,就是说,你一旦稍有服务不周获得了一个4星评价,就不得不以4个五星来拉高平均数到4.8,换句话说,你本来这周不想跑了,但是因为达不到4.8的门槛,就拿不到奖金,因此就不得不多接4个客,而且每次都得服务周到以确保拿到5星。

还好人家没设置门槛到4.9,那样你拿到一个4星就得多接9个五星回来。这样会导致难度增加很多,从而很多司机会选择放弃奖金,慢慢也就放弃了这个平台转战其他竞品,因此,你看这个尺度拿捏是多么的精准,稍增一分则多,稍减一分则少。这就是游戏规则制定的妙处。

再来看第二个门槛,接单率要达到80%

接单率是什么呢? 就是平台指定了离客人位置最近的你去接单,就会在你客户端爆出来一个圆圈,你得在15秒内去接,如果十次派给你,你有2次以上不接,或是由于在干其他事没接到,那不好意思,那的接单率就不到80%了,就没有奖金资格了。

这个政策是用来保证什么的呢? 是保证乘客用户体验的,用户总能在15秒之内就得到答复说有车来了,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简直太棒了有没有?就算是出租车挂着空车灯远远的驶来,你也不能确定对方是否一定停,是否一定在众多的候车者中停在你面前,是否一定载你去你的目的地,这些出租车都不能给到你的安全感,UBER在15秒内都能给到你。

而随后车主司机打来的电话更是让你放下了一百个心,你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他在过来接你的路上由于交通堵塞是否能准时到,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明确的知道有人来接这就已经很开心拉,多等几分钟又何妨呢?如果你知道这辈子一定会有一个人来娶你,你会在乎他是在你25岁还是30岁的时候出现吗?

再来分析第二句红色标出的规则“如果不相信我们的数据统计,可以选择不冲击奖励,但千万不要过来找我们辩论,辩论者终止合作”。这是何等霸气的条款?但作为一个公司创始人和产品缔造者,我深深的感到这种霸气的存在是多么的重要。霸道总裁的魅力有时候就是体现在这些霸道上。

我们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时间或精力或必要向我们的员工,或者合作者,甚至用户去解释更多,其实更多时候,你们照着我制定的规矩去做就好了,你只要需要相信我的智商,我的经验,制定出来的规则一定会比你能想到的更好,那就够了,这是一种对领袖,对产品,对品牌的信任。而这种信任能减少我们很多的沟通成本——照着去做,不需要问为什么,因为我暂时没有时间回复你!Uber作为一个全国极少人数的精英团队来管理的公司,当然没法去接待一个个琐碎的司机抱怨,所以这个时候他们选择的处理方式是:爱干干,别BB,为Uber的这种霸气喝彩。

最后一条关于推荐奖励,介绍朋友成为人民优步的司机后,不是直接奖励200元,而是被介绍的新司机在做满20单以后,你看,这个又是我刚才说的原则,司机们,给我跑起来,出去接客去~~是不是像极了窑子里妈妈桑的声音?是的,只不过人家Uber用经济杠杆,而不是直接吆喝。

3.jpg

四、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

Uber很相信经济杠杆的力量,因为优步司机只是partner,不是员工,所以他们从来不要求优步司机一定如何如何,而会说建议如何如何,因为怎样怎样你就会得到好评,而好评刚才讲过了,是拿到奖励的门槛,所以实质他们还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这就是游戏规则的力量,胜过你说一万句。

4.jpg

五、“一经发现,永久封号”条款

“永久封号”对于在这个平台上努力赚钱的司机来说,是灭顶之灾,因此众多的“一经发现,永久封号”条款,是司机们必须熟读的,他们不得不去掂量这些风险有没有必要去冒。比如说这条“完成行程后私自联系客户”“一经发现,永久封号”,对于想通过此方式认识美女并死缠烂打的人来说,是走不通的。当然,两厢情愿的眉来眼去,事主也不会投诉,因此永远不会被发现,不但不会投诉,还会感谢这样的平台吧。

不过Uber平台可能是不愿意司机和乘客联系形成长期包用关系,因为这样的关系形成太多,对于平台就没有依赖性了。所以必须杜绝。

5.jpg

六、合作车型8万以上即可,豪车不加价

人民优步的车型,要求并不高,8万以上的车即可,虽然很多豪华车主由于好奇在陆续加入,但并不因为他们的豪华车型而形成不同的价格。也就是说,豪华车由于油耗大,如果真要做这门生意的话,反而是赚不过低价车型的。这点看上去不公平啊,你提供了豪华车给用户装逼,却不能收更高的价格,心中自是不平。

但其实机智的Uber早已看穿了这一切,你要用豪华车装逼,那就请去尊享系列,或者是Uber black那个更贵,你要是只是代个步,就请老实使用人民优步的普通车,如果运气好遇到高富帅的大奔,你就暗自庆幸好了。而Uber也很清楚,高富帅们也就是来玩个票的,好奇和好玩作为驱动力,永远就是个三分钟热度,人家根本不缺这个钱,怎么可能满大街帮你拉客去呢? 富家千金跑去KTV做陪酒的也有,只不过人家是想自己嗨,顺便赚点钱,你要是指望她天天去坐台?别做梦了,这不是一个道理吗?

比如我,初衷其实是想为我的专栏写故事,才想到去拉客人,我放着自己的公司不管,跑去做接客的生意?我疯了不成?所以人家根本没必要为你的所谓豪车去做特别的定价,因为知道你压根玩不久。但是,前期这样的影响力客户对于口碑,营销还是很有传播作用的,因此,他们不遗余力的炒作这个点。关于高富帅,关于艳遇,关于浪漫。。。

正是这样的宣传故事多了,女孩们对Uber产生了某种幻想,以为用Uber和进了长江商学院一个效果,所以据后台数据,年轻女性乘客在Uber用户中占了很大比例。而这个效用是正循环的,女性用户多了,男性司机觉得机会也大增,把交友阵地延展到了Uber上。按照一位卢知友的说法,这种找金龟婿的方式,从落地和精准性来讲,确实比去世纪佳缘有效得多,交友网站上或许会写着年收入,但是你信吗?吹牛又不用上税!而优步车主实实在在有辆不错的车在眼前,这个总不能造假吧,就算有万分之一的人是租来的,敢于租车出来接客或泡妞的,我也不得不说人家是个人才。

6.jpg

七、严苛的投诉管理

对于投诉的处理,UBER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他们采用了非常丰厚的奖励政策,所以司机们是趋之若鹜,等于是送钱给司机的阶段,因此再严苛的要求,司机们都会遵守。开什么玩笑?大佬在给你派红包,训斥你几句还不得赶紧笑纳?还敢顶嘴?这么严苛的管理,其他家要是没有资本实力去支撑而贸贸然跟着玩,结果一定会不一样,人家司机会说:TMD老子也赚不到多少钱,还被你各种严厉的制度压着,老子不干了!

各种投诉分为初级、中级、严重,能容忍犯错的机会也不尽相同。为什么对投诉如此看中,C端用户的体验永远是互联网产品的根本,至于司机?那是资本撬动的,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事。所以司机随便欺负都没关系,拿钱的手软,冤枉了你就是冤枉了,宁可错杀不可放过。而用户是付钱的,是上帝。在这两者孰轻孰重的关系上,Uber看得很明白。

7.jpg

八、赖以成名的核心算法

溢价算法

溢价算法和下面要讲的自动匹配算法,我觉得是Uber整个产品的核心,所以放在最后来讲。前面讲的关于司机怎么圈,资本怎么砸,用户怎么忽悠,体验怎么做好,司机怎么管理,这一切哪家公司来做,都是没啥区别的,只要掌握方法。而Uber横行全球几百个城市,赖以成名的,我认为就是这两个核心算法。

溢价算法,是基于他们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节功能,百分之百的相信,以及百分之两百的理解,正如他们自己所说“溢价不是计划好的,是依据供求动态平衡”,具体算法我们不得而知,但基本上的逻辑还是能够揣摩的,这个溢价系数也一定是和那块区域的用户发送需求和司机数量的比例来确定。

因为溢价的出现,当更多的司机奔赴现场去救火的时候,可能又会出现司机多过乘客的情况,于是再果断取消溢价会降低系数,因此说是动态平衡的。当然,一个区域的高峰时间段是大概可预见的,之前的所有数据都可以作为参考,但是随着Uber用户和司机数量两端每天的增加,情况会每天都不同,这确实需要一个完备的算法设计方案去应对。这涉及到大数据,用户增长预测,甚至当地堵车事件预测等很多方面,是很考验研发团队实力的。

8.jpg

自动匹配算法

和其他软件不同,Uber派单是不用抢的,指定给最近的司机,他们认为这是社会整体资源效率的最大化。所以司机不用每天神经处于紧绷状态要去抢单,这种状态时间长了确实容易神经衰弱,别的不说,春节几天你天天抢红包,把你弄得腰酸脖子疼红包肘,你就知道常年保持这种状态对身体是怎样的摧残了。这样就等于解放了司机的神经,于是他们不需要考虑抢的问题。

但接下来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我处在怎样的地理位置容易派到单呢?这其实就是在哪趴活容易多的易代驾们要考虑的问题了,食肆酒楼咖啡馆还是写字楼机场,这些司机们都很清楚。关于Uber没有预约,他们的说法是:当身边3分钟内就有车应约而来的时候,大家自然就不需要预约了,这说法当然是对的,但多少有点理想化了。

趴活为什么存在?因为有些地方生意好做,有些地方偏僻就没客人,于是越没客人的地方,大家越不爱去,每个城市都有很多这样的死角,不管司机数量丰富到多少的程度,我相信死角一定存在,有死角,就需要预约,就不可能3分钟内一定来车。这点,不知道Uber想清楚没有。如果你不给预约,就一定会出现有乘客留下司机的联系方式,私下单线联系,从而摆脱平台上的交易,这点一定会出现!

9.jpg

据说硅谷总部开发的永不停歇的多人乘坐计划,已经在旧金山开始了,这个算法就更牛逼了。司机带着A出发要去甲地,途中收到拟行进路程中的某乘客B发出的要去基本同一方向的乙地的需求,于是顺上B继续向甲或者乙地行进,然后此过程不停的循环,带上C、D……理论上,一个4座车,如果算法得当,确实可以永远保持同一方向的乘客不停的上下,如同一辆大巴,但是路线永远不确定,随时变化着。

这个说起来容易,在程序设计上确实相当相当牛逼了,我还蛮期待这种模式能来到中国的,这样一路上小伙伴像走马灯一样不停的换,岂不是很有趣?那个著名的人生就像乘坐大巴的鸡汤理论是不是要改一改了?

最后简单总结如上的分析,Uber是一家很相信动用市场化的经济杠杆调节手段的公司,他们以此为指挥棒,制定了相关游戏规则,其核心就是不惜一切力量让司机不停的奔跑起来,因为这是平台吸引用户的根本,当用户基数达到一个拐点,才有可能爆发更多的大数据挖掘出来的“核反应”。那么请问,同样做服务行业的你,学到了什么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A+ A-

p-89EKCgBk8MZdE.gif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huxiu.com/article/113358/1.html?f=wangzhan

Quote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