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什么用?

Broadcasted at August 31, 2015 at 12:17PM:

理论上说,在自由的社会里,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所以一定做出自己真正喜欢的选择。但现实往往是,在你还没有完全的选择能力的时候,就必须接受很多东西——比如读书就是这样。但是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清楚这个问题的恐怕就不多了。

从小,长辈就跟我们说:好要好读书,读书才有出息。这是大家常说的话,当然还有不常说的话:不读书,长大了就只能去扫马路、拖板车…… 但是我一直比较好奇:好看的书不让多看,不好看的书又被催着看。很多时候说是要“读书”,其实希望你读的只是教科书。这样读下去,到底能有什么“出息”呢?

等到上了大学才知道“吾道不孤”,有这种困惑的人不在少数。等到工作了更是发现,“好好读书才有出息”其实是句空话。按照我的理解,“好好读书”的说法承接了两个时代:远的来自封建时代的科举取士,读圣贤书以博取功名;近的来自对“大同社会”的朴素信仰,读好书就能考好大学,就能被社会承认,就能找好工作。然而无论哪种论点,在这个“广开门路”的时代都显得过时,尤其是身边各种不读书也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读书无用论”于是也就大肆流行了。

不过,好在父母一直没有严格禁止我看“不正统”的书,而且尽可能提供了很多“课外书”(这个名字似乎如今很少提到了)。所以虽然我不太喜欢“读书”,还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而且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改掉,也坚持看了不少书。我时常反思,如果不是以前有这个习惯,纯粹让我自由选择,会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在阅读上?答案会是怎么样,我没有把握。但是既然走到这一步了而且感觉不坏,就坚持下去吧。同时,对于“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现在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我想,读书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吸取前人的知识了。人类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不断地从经验中提取知识,并传承积累下来。在很长的时间里,知识都是以书本为唯一载体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高效地了解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一方面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能在现成的起点上开始自己的探索。尤其是如今,知识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甚至是调动其它资源的关键因素(最典型的如理财、逃生),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知识越多,生活质量通常也是越高的。

读书同时也是超越个人经验来认识世界的方式。有人说:我不要受前人的束缚,我不要那么多现成的知识,我就要自己认识世界。当然这没有错,但是这种论调把知识当成了约束,而忽略了借鉴他人经验的价值。要知道,个人的体验能力再强,也要受到时空等等诸多限制。单纯靠自己,你的体验不可能超越生命的长度,也很难拓展到广袤的天地。但是读书可以,很多书的目的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单纯让你知道世界有多奇妙,曾经发生过什么,避免成为井底之蛙的命运。多读书的后果之一是,在你得意的时候,或许能知道想到有那么多同样得意的人,所以会发现自己的可笑;在你失落的时候,或许能想到曾经有那么多成功的人也曾落魄过,所以不必那么悲观。他人的经验和见闻,还会吸引你持续探索这个世界,不因为虚妄的满足而乏味。

同时,读书也是一种健康的爱好。首先相比其它的很多玩乐方式,它花钱很少,中国的书价本来不贵,如今电子书泛滥更是拉低了读书的成本;其次它比较安静,不像唱K、打麻将等等活动,会干扰到他人;再次它容易培养人平静温和的性格,每天心浮气躁、吆五喝六的人,是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的;最后,它给人有丰富的生命体验,用我的朋友的话说“通过阅读,在他人的生命里观照自己,在自己的经历里复现他人,会有一种特别的厚实感”。我自己有时想,虽然生活遇到了不顺心,但还可以在书的世界里穿越了那么多年代经历了那么多波澜,既是情绪的放松,也是释然面对的基础。

读书的好处讲了这么多,但凡事总分两面,读书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好事。所以我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讲读书的问题。

读书的一大问题是可能丧失全面理解世界的能力。世界是丰富的,书里能记录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未必是“最重要”的那部分。世界上还有大量内容是书无法提供的,比如鲜活的感官经验,还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知识。而且,书里面提供的大多是“提炼”的知识,如果要运用到实际当中还有长长的路要走,而且很可能跑偏——可惜的是,“如何把书里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而且不跑偏”更像是技能,即便有一些知识,书本中提到的也很少。所以读书可以,但不能因为读书而自信“世界尽在掌握”,因为只读书,还有大量的东西你认识不到,掌握不了。

读书的另一个问题是忽略了范式升级。所谓“范式”,指的是构建知识的基础方法和框架,或者换句话说,是“关于知识的世界观”。现代学科发展迅速,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了,新的范式层出不穷,而且往往在质量上全面超越原有的范式。有一些范式升级是很清楚的,大家也认可,比如天文学取代占星术。但还有一些范式升级就未必那么为大家所知了。比如心理学,弗洛伊德虽然是心理学的开创者,但现代心理学已经是一门规则复杂、逻辑严密、可以用设计精巧的实验加以验证的学说,弗洛伊德、荣格那些无法验证的创造性学说在今天看来与占星术并无二致,甚至巴普洛夫以实验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都成为了过去。在这个时代一门心思钻研弗洛伊德、荣格,如果不是考古,就更像民初的遗老遗少。同样“国民性”的讨论,这个社会科学里早已过时的概念今天仍然引起很多人的痴迷,全然不知自己热捧的《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的作者孙隆基都已经承认自己早年的作品是“不成熟”(其实就是范式有问题)的。

读书的以上两大问题,如果认真去对待,还是很容易避免的,前提是没有“读书的优越感”。不幸的是,越读书越有读书的优越感,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趋势。书本里积累的不只有大量“提纯”过的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还掺杂着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大量趣旨和价值判断,认为“世界就该这样”,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最典型的例子如“叙拉古的诱惑”,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钻研政治和哲学的知识分子,总是难免“为帝王师”的心结,甚至不惜一厢情愿地希望美化和感动暴君。此外还有对商人的敌视,全然无法正视商业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中的另类”,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诺齐克曾写过《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从小到大,学校里都是分数为王的,凭什么工作以后,考不了高分的人反而在社会上混得风生水起,一定是社会有问题!

互联网兴起,尤其是深入生活之后,有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持这样言论的人很多都是读书人,是知识分子,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在以前漫长的历史里,只有知识分子把握了书本化(文字化)的权力,众多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行,既没有记录的必要,也没有传播的可能,所以知识分子依靠文字和书本,构筑了自己的世外桃源。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统上被读书人看不起的“庸人”、“俗趣”,瞬间获得了被记录和阅览的权力,而且和书里记载的内容一样方便传播并累积。换句话说,原来依靠书本构筑的世外桃源已经被逐渐侵蚀,最好待遇也无非是微缩成了盆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失落感浮现,也是情有可原。

要如何应对这种失落感?我想还是应当回归本原,去掉“读书”头上的浓郁的光环,依靠单纯朴素的兴趣,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丰富对世界的经验,同时,也别忘了保持对书本之外广阔天地的尊重和好奇心。要记住,读书是读书人的健康爱好,而不是对所有人的统治性爱好。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luanxiang.org/blog/archives/2147.html

Dropbox工程师开发出无损压缩算法“Pied Piper”

Broadcasted at August 30, 2015 at 10:31PM:
纳尼 ~~~~ 硅谷这部剧还真是影响颇大啊,先是Google改了里面的名字,现在又是以里面的算法命名
Dropbox工程师正致力于将世界建设得更美好:他们开发出受HBO喜剧片《硅谷》启发的无损压缩算法“Pied Piper”。在Dropbox今年的Hack Week上,Daniel Reiter Horn和他的团队开发了无损压缩JPEG图像和H.264 视频的算法,压缩率分别达到22%和13%。算法源代码已在BSD许可证下发布在Github上。Horn指出,今天几乎所有的JPEG文件都使用 David Huffman的算法编码,为实现更高的压缩率而在JPEG文件中加入了额外的算术编码,他称他们的Pied Piper采用了更高效的编码算法。作为一家云储存公司,更高的文件压缩率可以减少Dropbox的硬盘空间,用Horn的话说,Dropbox变得更环保了。


rc.img

rc.img

rc.img

a2.imga2t.imgmf.gif
solidot?d=yIl2AUoC8zA solidot?d=7Q72WNTAKBA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solidot.org.feedsportal.com/c/33236/f/556826/s/4965d698/sc/3/l/0L0Ssolidot0Borg0Cstory0Dsid0F45316/story01.htm

他发现了 Google 隐秘的招聘方式,并且成了一名 Google 员工

Broadcasted at August 30, 2015 at 10:30PM:

Google Campus

在招聘员工的时候,Google 曾经采取过一些古怪的策略。比如,在广告牌上展示一条难解的数学问题,目的是引起工程师的兴趣,或者在面试时提出让人困惑的智力题。不过,这些策略似乎没有什么效果。Google 的人力资源主管曾表示说,事实证明,上述策略完全是浪费时间。因此,目前来说,Google 招聘员工的过程是比较传统的。但是,在传统方式之外,Google 似乎也没有放弃对新方式的尝试。曾在咨询公司工作的 Max Rosett 无意中发现了 Google 隐秘的招聘方式。

Max Rosett 在 hustle 网站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曾经在咨询公司工作,然后去了一家初创公司。不过,他想要成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通过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在线课程,他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同时,他也在逐步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巧。不过,他仍然没有信心去申请全职的工程师职位。

某一天,他在做一个项目时,用 Google 搜索了一条与编程语言有关的信息。结果,他发现 Google 搜索页面出现了特别的变化。搜索页面从中间裂开,回折,然后,一个对话框出现了。“你在讲述我们的语言。愿意接受挑战么?”

Google Hiring

点击“我愿意玩”之后,他来到了一个名为 foobar 的页面。这个页面像是 UNIX 终端。在终端上输入“查看”的命令后,他发现了名为 start_here.txt 的文件。这个文件告诉他,输入“请求”命令后,他就能开始一系列的挑战了。在接下来的两周内,他一共解决了六个问题。然后,他输入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Google Hiring 2

让他惊讶的是,在十几天后,Google 的招聘人员真的发来了邮件,要求他发送一封简历。接下来的过程就没有什么特别了。在面试的时候,他去了 Google 总部,在一张白板上解决一些问题。这次访问让他第一次有了信心,知道自己并非恶作剧的受害者。因为,当他首次遇到 foo.bar 网站的时候,他问了许多朋友,包括 Google 的雇员,结果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网站的存在。

面试的两周后,他得到了 Google 提供的职位。从发现特殊邀请,到开始在 Google 工作,他花了 3 个月的时间。

“Foobar 是一个很棒的招聘策略。在我开始应聘任何职位之前,Google 就用它确认了我,而且,在此过程中,他们让我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同时,他们也尊重我的隐私,没有直接询问我的个人信息。总的来说,我享受了他们给予我的谜题。作为一名 Googler,我很高兴地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 Max Rosett 这样总结自己的特殊经历。

图片来自 tobiasdeml

It is well that there are palaces of peace,and discipline and dreaming and desire.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mf.gif

a2.imga2t.img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 微信订阅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557494?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

与《百团大战》同档很悲催,华谊博纳老总暗示票房被“偷”

Broadcasted at August 30, 2015 at 09:28PM:
呵呵
Skip to main content
101121113618.jpg

“只要完成中影的票房指标,9月3日之前的票房一律不分账,票款全归院线和影院所有!”8月29日,来自3个不同地区、不同院线的影院经理,分别向娱乐资本论证实了《百团大战》背后颇为特别的“分账安排”。与此同时,互联网上流传着一张中影给各个院线下达的任务表,万达3800万,中影星美4000万……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团大战》28日首映就拿下5300多万票房,28日、29日上映2天以来总票房已经将近1亿。

然而就在同一个时间点,同档期上映的影片开始抱怨“被偷票房”。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在28日晚发出一条微博,怀疑由华谊兄弟发行的《三城记》被偷票房。此外,博纳老总于冬也在朋友圈内发布了《烈日灼心》搜捕令,讽刺同档期影片偷票房。

不管“偷票房”的到底是谁,一部主旋律影片用“摊派指标”和特殊的分账方式“虐杀文艺片”,无疑是当下电影圈一个独特的存在。


《百团大战》用10%的排片抗衡《终结者5》

曾几何时,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主导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曾在重要政治节点分别取得4亿上下票房,如今,中影集团进入“喇培康时代”,《百团大战》能否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成为一部超越前任的力作,成为近期电影圈热议的话题。

8月28日,《百团大战》上映首日,票房就达5300万元,而当日好莱坞大片《终结者5》的票房只有3722万,头天同时上映的《烈日灼心》《聂隐娘》《三城记》三部文艺片总票房之和仅3361万。

按常理来说,能取得这样的票房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影院排片率高;二是观众热捧。

但从影院排片来看,《百团大战》上映首日排片率仅为10%,远低于当日《终结者5》的30%,甚至还不如两部文艺片的排片率高,《烈日灼心》和《聂隐娘》当日排片分别为20%和12%。

不过,这样的排片也不能怪影院经理。娱乐资本论了解到,观看这部影片的观众基本上都是党政机关以及政府职能部分包场组织来的,而且影院的上座率不好,有影院经理甚至坦言,尽管票都卖出去了,但真正到场的观众并没有那么多。

而从口碑方面看,观众对《百团大战》的评价并不高,这部影片在豆瓣的评分仅为3.6分,而且各种社交媒体上更多的是对影片内容、演员、拍摄等各方面的吐槽。

分析完口碑和排片,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部既不受观众欢迎,又不受影院经理重视的影片,上映之后却拿到了单日票房冠军,它是怎么做到的?

两则“偷票房”指责,暗指《百团大战》?

在《百团大战》票房日进5000多万的同时,同档期内由华谊兄弟投资的《三城记》上映第二日后票房却不足200万,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8月28日晚上,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在微博上贴出两张一早一晚的电影票房的截图,怒斥“票房都去哪了?请拿开脏手!”疑暗指由华谊出品的电影《三城记》票房被偷。

从上面两张图中可以看到,《三城记》早上7点钟总票房还是627万,到了晚上23点票房不升反降成437万,近200万票房蒸发。

当然,由于猫眼的实时票房数据是来自建模之后的数据推算,并非真实的票房数据,单单这一项数据并非“偷票房”的铁证。

娱乐资本论随后联系到华谊兄弟相关负责人,他表示,《三城记》上映当日就收到不少观众投诉有“偷票房”的情况,这是过去没有发生过的。“我们已经掌握了几个确凿证据,在明确有我们稽查人员购票看片场次中,出现我们统计的人数与开出票房不符的状况。”这位负责人说。

其实,怀疑被偷票房的不仅仅是《三城记》,由博纳发行的《烈日灼心》也怀疑自己票房被偷。博纳影业老总于冬甚至在微信朋友圈贴出了专门针对偷票房的搜捕令。

那么,《百团大战》在排片不高、口碑不好的情况下,票房却一反常态逆市上扬,而同档期内又有影片被怀疑偷票房,这两件事情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

采访中,有影院经理向娱乐资本论提出了一个怀疑:看《百团大战》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单位包场组织进影院的,而这种包场一般只在工作日出现,很少有人在周末去看单位组织的包场电影。

“工作日时间,《百团大战》的票房高还可以理解,如果周末日票房依然这样高,的确有点蹊跷。”该人士称。

传中影放话:完成任务就“不分账”,票款全归影院所有

《百团大战》由中影、八一制片厂等几家公司共同投资制作,影片发行事宜主要由中影承担。根据多家影院经理的描述,他们已经收到了中影下发的红头文件,其中包括中影为各家影院所列出的票房任务。

四川太平洋院线作为中影控股的直属院线,该院线的一位内部人士对娱乐资本论表示,今年上半年,四川太平洋院线所收入的票房占全国总票房2.88%,而中影给他们下达的票房任务是,院线在《百团大战》总票房中不低于这一票房占比。这就意味着,假如中影为《百团大战》定的总票房目标是10亿元,四川太平洋院线需要拿出2880万的票房。

不过,如果能完成中影下达的票房指标,影院获得的回报也相当可观。

3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院线的影院经理分别向娱乐资本论证实,9月3日之前,如果影院完成了中影下达的指标,这段时间的票款将“不分账”,统一归影院和院线所有,并且会获得额外奖励。

比方说,一家影院接到的任务是完成100万,假如该影院从《百团大战》起片开始到9.3日,一周的时间之间完成了这一任务,那么,这100万的票房收入将全部归影院所有,不存在分账,而且,租赁中影放映设备的影院将免除5%的设备租赁费用(作为其中一种奖励)。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如果影院在9月3日之前没能完成中影下达的任务,但是在影片下映之前完成了,那么,影片上映一周内获得的所有票房也将全部归影院所有,但将无法获得奖励,并且从9月3日之后到下映之前这段时间的票房依然需要分账。

最坏的情况,如果影院在影片上映期内没有完成中影下达的任务,那么整部影片将按照普通分账片的方式来分账;而对于中影直属院线,还有可能会扣年底的绩效。

有影院经理表示,这次中影方面特别看中9月3日之前的票房数据,也是希望在“抗战胜利纪念日”之前交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由于中影手握进口“分账片”的发行权,中影下达的任务,影院方面基本都是努力配合,“否则,你今后还想不想放好莱坞大片了?”

或许你有疑问,如果《百团大战》“不分账”,那么投资方的收益该怎么保证?北京某院线高层向娱乐资本论表示,不分账的时间期限只是从起片到9月3日这一个星期,并且前提是完成票房指标,而从9月4号开始一直到下映还是要分账的。该人士称:“几家投资方有可能是达成一致,共同让利,使影片在9月3日之前靠高票房形成一定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像《百团大战》这种为抗战纪念日献礼的影片,有可能会延长放映,上映2个月也不是没有可能,也将为投资方利益带来一定保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4 1.html?f=wangzhan 1
46_avatar_middle.jpg
别以为国产保护月的时候搜神记之类的突破20亿,以为随便拍个片子都能上20亿嗨翻天了
  • 分享(0
  • 顶(0
  • 踩(0
  • 点评(0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 娱乐资本论

  • wx_public_thumb.jpg

?本周活跃排名

  • 5 伯通 活跃度21%
  • 6 娱乐资本... 活跃度16%
  • 7 李智勇S... 活跃度16%
  • 魔线科技公司 20k-40k 职位诱惑: 美国上市公司,福利齐全。
  • 新东方大愚文化 8k-10k 职位诱惑: 充满活力的合作团队和具有竞争...
  • 爱学堂 10k-20k 职位诱惑: 五险一金,补充医疗,全勤奖,...
  • 51Talk无忧英语 10k-15k 职位诱惑: 北京最自由幸福的创业团队,弹...
  • 布丁移动 15k-20k 职位诱惑: 五险一金、周末双休、包三餐、...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huxiu.com/article/124640/1.html?f=wangzhan

EFF称强行删除代码侵犯人权

Broadcasted at August 30, 2015 at 09:26PM:
嗯 强烈赞同
电子前哨基金会(EFF)的Danny O'Brien发表文章,综述了多名中国代理软件开发者在压力之下被迫删除软件源代码。文章认为,代码也是一种言论,警方强迫作者删除源代码类似强迫作家焚书,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O'Brien认为,删除Github上的源代码也是徒劳的,数以千计软件源代码仍然在互联网上流传。他认为,新的代码将会再次兴旺起来。另外根据微博的搜索,大批VPN服务已经无法使用。


rc.img

rc.img

rc.img

a2.imga2t.imgmf.gif
solidot?d=yIl2AUoC8zA solidot?d=7Q72WNTAKBA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solidot.org.feedsportal.com/c/33236/f/556826/s/496999b0/sc/28/l/0L0Ssolidot0Borg0Cstory0Dsid0F45319/story01.htm

郝柏村:为还原抗战历史真相致大陆当局的公开信

Broadcasted at August 29, 2015 at 07:24PM:

150702093846_hao_bocun1_512x288__nocredi
中共决策领导诸君:

8年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战史上历时最久,长达8年1个月又8天;战场的面积最广,达500万平方公里;牺牲最为惨烈,军民多达2000万人伤亡,战果也最悲壮辉煌,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资产,也是爱国教育最好的题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有中国是以贫穷落后、军阀割据的弱国,对抗世界第一流强权的日本帝国主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靠全民奋战到底的意志和精神力优势,赢得最后胜利。其他同盟国以美英苏为主,面对的轴心国德意日,皆属已开发的国家。他们都能製造飞机、大炮、战车等精良武器,交战的本质是为了霸权,决胜的核心是物质力,与中国抗日的本质不同。

精神力优势的形成与发挥,抗战初期的国共第二次合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领导人是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先生。他克服了日本诱和、汪精卫投降、国共摩擦等内忧,以及国际观望、盟友出卖等外患,坚持抗日第一、抗战到底的意志,才赢得最后胜利。老实说,没有蒋先生的领导,就没有抗战的胜利,以及中华民族的雪耻复兴,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第二次大战后,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侵略,在其历史教科书中,以「进出中国」代替「侵略中国」,日本政要到靖国神社,向战犯的牌位行礼,加上伤害并澹化慰安妇等暴行,我们都严重抗议,就是为了捍卫历史真相。

由于1949年国民党失去了大陆政权,抗战历史的真相随着被隐没,甚至扭曲了。1950年代初期,内战的馀恨正浓,基于反蒋仇蒋的意识形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已事隔60多年了。德法本为世仇,现为欧盟合作的主体,难道我们要把蒋毛的宿怨,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的贡献,非蒋先生个人的功业而已,但他是领导人,则为不争之史实。

5点建议 探讨历史真相

今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我虽不便参观,但肯定各方的纪念。既然如此,我建议大陆新世代的决策领导人,以更宽广的胸襟,本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公正,实话实说,探讨抗战历史真相。如此,盛大阅兵典礼的锦上添花,才更有意义。

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一、联合台北、北京、日本和全球的二战历史学者,根据各方所提资料,公开研讨抗战历史真相,达成共识。

二、重庆为抗战首都,应在此地建造抗战纪念馆,并恢复抗战胜利纪功碑。

三、22次重大会战战场的核心地点,应建造抗战纪念馆,作为地区性的爱国教育基地。

四、恢复各地已被拆除的抗战实景。

五、欢迎到台北中正纪念堂,参观抗战历史真相特展,并请批评指教。

4亿人流泪,5000万人流离,2000万人流血,使得中华民族从次殖民地,升为世界四强之一,其雪耻复兴的真相,已到必须大白的时候了。

唯有如此,才对得起抗战烈士的英灵,才能使后代的子孙,有正确的孝义传承。这不仅无伤于中共在大陆的执政,更会赢得两岸人民的掌声,有利于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和平发展。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如果传承无人,则中国国民党的兴衰难料,但8年抗日战争的真相不能消亡。因为,抗战不是为了某一党派,而是为了中华民族。两岸俱属中华民族,还原史实,取信于民,容我重申,此其时也。

台湾前行政院长

郝柏村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cinacn.blogspot.com/2015/08/blog-post_28.html

一个敢于给唱片打零分的乐评网站,如何影响了美国音乐行业

Broadcasted at August 29, 2015 at 07:22PM:

虎嗅注:

20年前,一位年仅19岁的唱片店小职员Ryan Schreiber,在自家地下室为自己喜欢的独立音乐人搭建了一个音乐博客,这就是广大独立音乐迷所熟知的Pitchfork。

过去20年来,美国的音乐杂志BIG4——《滚石》(Rolling Stone)、《Blender》、《Spin》和《Vibe》先后倒下两家(Blender和Vibe),Spin不再发行印刷版,只剩下《滚石》仍然在纸媒道路上苦苦坚持。

与此同时,Pitchfork却从一个小博客,发展成一个每天生产大量乐评的音乐媒体,后来又开始主办自己的音乐节,最后竟然杀回来开始发行纸媒。

640.jpg

与传统的音乐媒体不同,Pitchfork是一个非常“任性”的媒体。也许是因为它脱胎于个人博客,所以Pitchfork可以不用顾忌太多业内关系——做过媒体的人都知道,为了维护关系,妥协是常事。

Pitchfork没什么好妥协的,因为它根本就不鸟那些大牌,不需要靠大爷们赏饭吃,它关注的大多是犄角旮旯的独立音乐人,别说中国歌迷,很多人连美国歌迷都不熟。

上.jpg下.jpg

也因为这样,它通常不会照顾乐队的面子,放任乐评人随心所欲地评论和打分。这成为小众乐迷们信任Pitchfork的理由,他们会觉得Pitchfork更真实可信。

乐评没有客观可言,每个人有自己的音乐审美标准,无非就是能否自圆其说、是否终于内心。

Pitchfork的乐评常遭专业媒体质疑,对于传统媒体来说,Pitchfork有时候评分评的太儿戏了,他们想不通,一张专辑怎么能打出0.0分呢?人家辛辛苦苦做一张专辑出来,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

The Flaming Lips在1997年发行的专辑《Zaireeka》就被打了零分。Airborne Toxic Event因为被打了1.6分(满分10分)而愤愤不平地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封给Pitchfork的公开信。

Pitchfork的作者并不相信所谓“苦劳”,他们就是忠于自己的听力来评论和打分,这构成了Pitchfork的魅力。

4.jpg

我最初喜欢Pitchfork,就是被这种态度所吸引。我曾长年从事主流媒体工作,深知妥协的无奈,做惯了三星党——我曾经供职的一本主流音乐杂志在给唱片评分时为了顾及关系,基本都不会低于三分,但又因为国内好唱片不多,所以放眼望去,全是三星。

Pitchfork的态度让我觉得很爽,当然,让它的创办人Ryan Schreiber更爽。

成立至今,Pitchfork靠着自己有态度的乐评发展成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独立音乐网站。网站每天发布15篇新闻、15首单曲评论,每周发布25张新专辑评论。每个月的平均访客数200万左右,页面点击量高达230万次,苹果和丰田都在上面投放广告。

Pitchfork的读者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其中包括厂牌经理、制作人、星探和DJ。网站的内容囊括了各种晦涩难懂的音乐风格,也报道Franz Ferdinand、Beck、Pearl Jam和Radiohead这样的知名音乐人。

据业内人士分析,当一张专辑获评8.6分及更高,就会对唱片销量有所帮助。

5.jpg

Arcade Fire的首张专辑《Funeral》高达9.7分,结果就成为所属独立厂牌Merge史上第一张卖入Billboard TOP200专辑榜的唱片。他们后来的专辑还获得了格莱美年度专辑大奖,这是后话了。

Pitchfork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唱片销售上。他们还为独立音乐人们“创造”粉丝。Broken Social Scene等乐队就因为Pitchfork的报道和评论而涨了粉。被《滚石》和《Spin》封杀的Liars因为Pitchfork把他们的专辑列入年度十大而有了自己的小粉丝群。

除了乐评,Pitchfork还有专题、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内容呈现形式。每一种形式都贯彻着Pitchfork的独特个性。

Pitchfork不只是一个媒体,它还办音乐节。2006年创办的Pitchfork音乐节,如今已经成为独立音乐圈最重要的音乐节之一,而且从2011年开始,Pitchfork音乐节拓展到了法国巴黎,成为一个芝加哥-巴黎双城音乐盛会。

2014年,纸媒一片水深火热,多个平媒先后停止纸质发行。可这时候,Pitchfork却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发行杂志书《The Pitchfork Review》,走极富设计感的深度阅读路线,至今已经出版了七期。下面是最新一期。

6.jpg7.jpg8.jpg9.jpg

可以说,过去20年来,没有哪个音乐媒体像Pitchfork这样,对行业发展如此影响深远。就像六十年代的《滚石》杂志那样,Pitchfork以鲜明的态度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呈现形式来推动行业的变革。

Billboard杂志的执行主编Robert Levine盛赞Pitchfork:“他们虽然小,却赢得了音乐行业的尊敬。”

歪果仁评选的最具影响力音乐博客TOP20

1. Pitchfork          2. Consequence of Sound

3. Tiny Mix Tapes          4. Resident Advisor


5. Stereogum            6. The Line of Best Fit


7. Your EDM             8. Pop Justice


9. Dancing Astronaut   10. Drowned in Sound


11. Fake Shore Drive               12. All Hiphop


13. EDM Sauce         14. Large Hearted Boy


15. Rap Radar       16.  2 Dope Boyz       17. FACT


18. Hypetrak    19. Indie Shuffle       20. The Wild Honey Pie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A+ A-

p-89EKCgBk8MZdE.gif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huxiu.com/article/124543/1.html?f=wangzhan

没有一点点防备:博尔特200米夺冠,谢场时被跟拍摄影师铲翻

Broadcasted at August 29, 2015 at 07:11PM:

没有一点点防备,
也没有一丝顾虑,
你就这样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曲婉婷

 

8月27日男子200米决赛,“闪电”博尔特200米以19秒55再次夺冠,赛后,博尔特在与观众互动时,突然被一名因代步小车失去平衡的摄像师从身后铲倒,对此,博尔特幽默地表示,“加特林已经用钱帮我摆平了”同时希望摄像师没有受伤。

61c99730jw1evhl17ltzcg208o06hqqh

随后被摄像师的两轮电动车铲倒,这一幕被央视转播团队利用20秒的播出时间差“卡”掉。央视技术部门的人转发了从监视器上拍摄的这段视频,被领导要求删除。但几分钟之后国外的网站上就出现了视频和照片,随后开始了疯传

 

牙买加人尤塞恩·博尔特(Usain Bolt)是个英雄,一个保持着世界纪录的全球明星,也是田径运动的偶像,拥有六枚奥运金牌。

6486a91ajw1eviehgp1p1j20sg0hxgqc

这影片爆红之后,博尔特今天在新浪微博自己发了状态说:“Unshakeable 不可动摇 Unbreakable 不可击破 Unstoppable 不可阻挡”

1-0828.pic

摄影师驾驶“风火轮”背后逆袭,果断铲倒博尔特。网友纷纷表示:赛场上,这名摄影师是唯一“战胜博尔特的男人”阿~~

 

其实,博尔特应该感谢央视,让他在“长城墙内”有更多不关心田径赛的人,突然都知道这位“男神”

 

相关阅读:

    了解以下9件事,让我们一起告别羊年春晚

    苹果发声明回击央视3·15报道:“政策完全符合本地法律法规”,而且还做得比规定的更好

    逐条解析央视“3.15”对科技企业的指控:靠谱的与不靠谱的,我们只关心常识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pingwest.com/usain-bolt-200meters/

Instagram 大更新,照片影片不再只能正方形!

Broadcasted at August 28, 2015 at 12:46PM:

instagram-00.png

多年來 Instagram 一直堅持的特色:「正方形照片」,剛推出時獲得許多好評,這樣的方正照片不僅讓 Instagram 上的照片流看起來整齊且與眾不同,而且方正照片也被許多玩家認為是更有故事性的照片呈現方式,帶起了一股潮流。

只是時移境遷,正方形的照片視野雖好,但有必要堅持只能有一種選擇嗎?例如另外一個深受攝影師喜愛的照片社群:「 VSCO Cam 為何行動攝影玩家都愛這個免費相機 App 」,就可以分享直式、橫式照片,但一樣顯得有質感也有戲劇性。

今天 Instagram 宣布,將解除這個照片、影片只能被裁切成正方形的限制,就從現在開始,你分享照片與影片時可以選擇適合肖像的直拍規格,或是適合風景的橫拍視野,你的廣角照片再也不用犧牲太多兩邊的景物了。




進入你的 Instagram ,選擇分享照片,一開始預設還是會被裁切成正方形,但只要按下左下方新出現的「放大視野」按鈕,照片就可以選擇更大視野的直拍或橫拍規格。

instagram-03.pnginstagram-04.png



在你的個人方格首頁上,照片還是會以正方形預覽圖呈現,但是只要進入照片流,就可以看到完整的直拍、橫拍照片了。

我實際測試, Instagram 新的直式與橫式照片框還是有長寬的最大限制,太廣角的照片依然需要被裁切,但已經比原本的正方形有更多彈性,使用 Instagram 的朋友可以立刻試試看。

延伸閱讀:

Instagram

轉貼本文時禁止修改,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電腦玩物原創作者 esor huang(異塵行者),及附上原文連結:Instagram 大更新,照片影片不再只能正方形!

instagram-05.pnginstagram-06.png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追蹤我的FacebookTwitterGoogle+,獲得更多有趣、實用的數位科技消息,更歡迎直接透過社群聯繫我。

playpc?i=xxqGlsX6vos:ng5Cgy4hxHI:4cEx4Hp playpc?d=qj6IDK7rITs playpc?i=xxqGlsX6vos:ng5Cgy4hxHI:-BTjWOF playpc?i=xxqGlsX6vos:ng5Cgy4hxHI:F7zBnMy playpc?d=vB0jwF4ojB4 playpc?d=yIl2AUoC8zA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playpcesor.com/2015/08/instagram.html

Quote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