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公布2015年透明度报告,暗示收到国家安全信函

Broadcasted at June 30, 2016 at 10:19PM:

流行源代码托管平台GitHub公布了2015年透明度报告,报告暗示它收到国家安全信函,但被禁止披露是否收到。GitHub称,它在2015年收到12张要求提供用户数据的法庭传票,主要与犯罪调查、民事诉讼有关,还有外国政府机构通过美国司法部提出要求;0-249封国家安全信函,它被禁止说是否收到0封国家安全信函;2015年只收到一个来自外国政府的删除要求,大部分删除要求都是在DMCA下递交的,它总共收到505个DMCA删除通知。
solidot?d=yIl2AUoC8zA solidot?d=7Q72WNTAKBA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solidot.org/story?sid=48754

五岁的 Google+ 还活着,但同门的其他 3 款优秀产品却为它死了

Broadcasted at June 30, 2016 at 10:17PM:
桑心

3dd

2011 年 6 月 28 日,Google 旗下的社交平台 Google+ 上线,距今已经整整五年。

当时,Google 在官方博客上这样写道:

我们想把真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带到软件的世界。通过与你、你的朋友和你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我们希望把 Google 变得更好。

gp

(图自:tannwestlake

五年之后,Google+ 并没有如当初预想中的那样做出多大的贡献。相反,当媒体们谈到 Google+ 的五周年生日时,用的都是“它竟然还活着”这样的标题。

的确,在 Google 成长为科技巨头的过程中,有太多沦为历史尘埃的产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甚至还陪伴过我们的生活。然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Google 没有让它们像 Google+ 那样继续留在世上。  

Google Wave:伟大的失败

在 2009 年 5 月召开的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推出了 Google Wave。

wave

(图自:rocketclicks

Google Wave 是一款基于 Web 的个人通信和协作工具。它试图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Wiki 和 社交网络和项目协作结合在一起,有点类似于今天的 Slack。但是在当时,Google Wave 的产品理念可谓超前,被认为是具有颠覆性的(Game Changing)。

Google Wave 起初只能通过邀请码注册使用;直到 2009 年 9 月才向公众开放。然而 10 个月之后,Google 宣布关闭 Google Wave,原因是该服务缺少足够的用户关注。

wde

(图自:safaribooksonline

关于 Google Wave 的失败,爱范儿(微信 ID:ifanr)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做过分析。在当时的条件下,Google Wave 的产品理念过于超前,就像微软早先推出的 Metro 界面风格一样,并没有受到所有用户的欢迎。很多用户都觉得它很酷,但也有许多用户也感到困惑。

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当时 Google 内部已经启动 Google+ 项目,而 Google+ 却是拉里·佩奇 2011 年接替埃里克·施密特担任 Google CEO 后重点关注的项目。拉里上任之后就要对 Google 多元、凌乱的产品线进行重新梳理,而 Google Wave 可能是这一轮内部资源整合的牺牲品之一。

至于如何评价 Google Wave 这款产品,也许正如那篇文章所言:

Google Wave 是伟大的失败者。不应当忘却,也不应责备。他们是如此热烈地期待着未来,甚至不惜尝试超越自己的极限,抓住未来的一角。

Google Reader:其实我不想走

2013 年,Google 在一篇名为《又一次春季清理》的官方博客文章中,宣告了 Google Reader 的死亡:

为了让人们更加容易地在他们所喜爱的网站上发现并保存想要的页面,我们于 2005 年发布了 Google Reader。这款产品有很多忠实的用户,但是这几年使用率一直在下降。所以我们打算在 2013 年 7 月 1 日关闭 Google Reader。

3

(图自:heslahhouse

Google Reader 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在线 RSS阅读工具,颇受欢迎。在 Google 宣布关闭这款产品之后,有超过 10000 名的忠实用户联合情愿,希望能够保住它。他们在请愿书上写道:

我们中有许多人多年来是 Google Reader 的忠实用户。它对我们日常信息消费至关重要。Google Reader 与互联网核心用户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使得我们纷纷向朋友们推荐这项服务以及你们其他的服务。

然而,早已将 Google Reader 排除在未来商业计划之外的 Google 自然是不为所动。实际上,Google 已经打算把 Google Reader 整合到 Google+ 中去,用它来取代 Google+ 中的 friending、following 等功能。后来 Google 的确这么做了,但遗憾的是,这些做法并没有给 Google+ 的发展带来多大的帮助。

2013 年 7 月 1 日,Google Reader 寿终正寝。

Google Picasa:被后浪推走的前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 Google Picasa 退出历史舞台的,不是 Google,而是时间。

Picasa 诞生于 2002 年,由一家名为 Lifescape 的公司开发,一开始是付费使用的。作为一款优秀的图片处理和查看软件,Picasa 曾经获得包括 “2013 年度数码影像最佳奖” 在内的诸多奖项。

gd

(图自:droid-life

2004 年 7 月,Google 收购了 Picasa,然后将它免费提供给用户。此后数年,Google 在 Picasa 中加入了大量人性化的功能,比如说即时搜索、人脸识别、上传分享等等;总之,Google 让 Picasa 焕发了新的生机。

来听听用户对 Picasa 的评价

  • 对我来说,它是 Windows 平台上最好的图片管理编辑工具。
  • Picasa 提供了太多很酷的的功能,我无法离开它。
  • 我已经通过 Picasa 管理了 20000 多张照片。即使 Google 不再支持 Picasa,我也会继续使用。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适用于桌面操作系统的 Picasa 就逐渐显得臃肿和落后了。从 2011 年起,Picasa 的开发工作开始放缓。虽然曾经也有一段时间用户可以通过 Picasa 将图片上传到 Google+ 上,但随着 Google 将 Photos 功能从 Google+ 中独立出来,Picasa 已经无路可走。

1

(图自:Google

2016 年 2 月,Google 在官方博客中宣告了 Picasa 的死亡,取代它的是 Google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作 Google Photos。有了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的加持,Google Photos 在图片管理和优化上异常出色;它在发布之后的 5 个月里就获得了一亿用户。

如此,已经在 2016 年 5 月 1 日逝去的 Picasa,也可以瞑目了。

题图来自:YouTube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mf.gif

a2.imga2t.img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677761?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

宜家在美国加拿大召回3500万抽屉柜

Broadcasted at June 30, 2016 at 10:16PM:
一个公司成功总有其道理。
宜家周二宣布将在美国召回2900万件抽屉柜和梳妆台,加拿大的660万件产品也适用于召回,原因是有至少六名幼儿在家具倾倒事故中被压死。宜家美国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拉斯·彼得森(Lars Petersson)说,被召回家具本来就不是独立式的,需要用随附的安全带进行固定,他说这一步骤“在组装说明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要经过正确的组装,它们其实是非常安全的产品。” “一个孩子的死亡是令人极度痛心的,”他说。“这样的事本不应发生。我们向经历这一变故的家人表示哀悼。”据安全委员会的数据,平均每两周会有一名幼儿在涉及家具或沉重的电视机倾倒的事故中死亡。每年有约3.8万人因倾倒事故需前往急救室,这其中多数为五岁以下的儿童。有许多案例是因为儿童将梳妆台下的抽屉拉出,像踩楼梯一样爬上去。
solidot?d=yIl2AUoC8zA solidot?d=7Q72WNTAKBA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solidot.org/story?sid=48765

《请回答1988》剧评:生活的样子

Broadcasted at June 16, 2016 at 10:17AM:

文/静牧

谁是主角

在爱情剧里,最终与女主一起收获爱情的男人通常被定义成男主。按此定义,《请回答1988》是我看过的男主戏份最少的电视剧。时长90分钟/集的剧集中,前4集阿泽戏份少到每集只打个照面,而作为“男配”的正焕却每时每刻出现在剧集中。谁规定在讲述爱情故事的时候,胜利者才是主角呢?失败者就落入配角的地位?没人规定,只是人们习惯用圆满来定义谁是成功者,谁是主角。在这场青梅竹马爱情的角逐中,正焕见证了少女德善的初恋、患得患失、成长以及收获没有他的爱情。正焕自己亦完成了青春时期爱情的萌芽、花开与凋谢。如果这只是一部爱情剧,正焕是当之无愧的男主。

然而此剧重心却不是爱情,而是家庭、亲情、邻里关系以及友情。爱情只是点缀了温馨而琐碎的日常。在双门洞10洞2号巷里,5户人家轮番上演着柴米油盐酱醋茶。5个家庭各有特点,各有烦忧,偶有争执,温情却无处不在。在他们的生活里,每个人都是主角。

青春,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是一部怀念青春的电视剧,但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初恋、搞怪叛逆、伤害,只是一些平凡小事:傍晚时分,妈妈们呼唤“吃饭啦”的声音响彻巷子,你匆匆告别朋友赶回家中;赖床的你,永远狂奔在上学的路上;做了满满的学习计划,结果你却只是在图书馆里睡大觉;大大咧咧的你在喜欢的男生面前轻声细语;面对心爱的姑娘从来都是嘲讽,却在心里乐开花。与朋友一起偷偷看小黄书,小黄碟……这些简单小事不仅发生在双门洞5人帮身上,也曾经发生在我们身上。此剧故事设计简单、平凡,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感情却十分真实,贴近生活。

在友情中的爱情

当剧中老公人选逐步定格在正焕与阿泽之间时,关于谁是女主老公的争论立马分成了两派。阿泽与正焕在最开始的爱情竞争中,正焕明显处于优势状态。外表开朗而实则有些自卑的德善,由于一直生活在姐姐压制,父母忽视中,一直非常渴望有人能爱自己。当闺蜜误解善宇喜欢她时,少女怦然心动,开始期待爱情。此时的德善并不明白何为爱情,自己到底爱谁。告别了误解且短暂的初恋后,德善对爱情多了一份谨慎。面对正焕的感情,德善谨慎的求证,小心的靠近。这个时期的德善还未真正成长正视自己的感情,而此时的正焕与阿泽相比却有着极大的优势。正焕内心喜欢德善、关心德善,但嘴上却永远嘲笑德善。为了友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开努力想要靠近他的德善,最终在粉红衬衫的误会中彻底地将德善推离了他的爱情。与正焕的不同,阿泽永远在肯定德善,保护她、陪伴她。即使为了友情,他曾放弃德善,但永远照顾着她。4年之后,当机会同时摆在正焕与阿泽的面前时,上天甚至给了机会让正焕知道了德善被甩的真相,他却依然迟疑地走进了电影院。当他终于醒悟冲出电影院,却是晚了更坚决的阿泽一步。第18集中,正焕看似玩笑实则认真的表白,是对初恋的一场告别。纵使再多感慨,那时的德善已经只会频频看向门口,期待阿泽的到来。即使唏嘘不已,爱情已被正焕错过。

一直以来,在德善心中阿泽是小弟弟,是需要保护的天然纪念物。在大赛前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帮他打开一次性筷子,切牛排,拉拉链。这些事情德善做得得心应手而又自然。在她面前的阿泽,不是一脸疲惫的从棋院回来,就是微笑着摸摸她的头。在她心中,阿泽或是永远长不到的弟弟。德善对阿泽的改观应该是从与阿泽的中国之行开始。当阿泽走出电梯,众多闪光灯扑面而来,德善有些惊讶,有些蒙圈。或许她曾未想过阿泽如此的耀眼。她小心地跟在记者后面,有些不安的守在等待室外,那一刻德善开始意识到阿泽不仅仅是她所认识的那个有着温暖笑容的需要保护的小弟弟。

在双门洞哲学家东龙的提醒下,德善开始面对自己的感情,开始不再追寻爱自己的人,而是思考自爱着谁。足球场上,阿泽提出要背德善逃跑时,德善却是犹豫不决。这个强迫东龙将她背到足球场的女孩,为何在阿泽提出这个要求时犹豫不决。一方面,一直处于被保护的阿泽,如今反过来保护她,让她意外。另一方面,是面对喜欢的人的害羞,如果此刻的德善不喜欢阿泽,那么她便会对待东龙一样,要阿泽背着自己逃跑。正因为喜欢,德善反而不知所措。当阿泽果断的抱起德善奔跑时,德善的心完全向阿泽打开。

这一次面对爱情的德善,更加小心翼翼。她无法确定阿泽的心意,为了不失去她与阿泽的友情,她选择默默照顾他,选择告诉阿泽kiss只是一个梦。

德善、阿泽、正焕均在友情中产生爱情,也都为了友情而放弃爱情。为所有人着想,假装忘记爱情的正焕,最终依然没有收获爱情,而生活本来就这样。

所谓生活

整部剧没有大事发生,均是一些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每集平凡的故事中结合时代背景,又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剧集并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是提炼生活,还原生活。虽然内容十分平凡,但编剧在细节刻画上十分用心。母亲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解决所有家人的需求。家长们在冬天把用过的蜂窝煤敲碎来铺坑洼的路。孩子们天天在家打架,父母们觉得异常的烦,恨不能将孩子们一个个扔出屋。而孩子们一旦离家却又十分冷清,没有家的气息。

在这部剧中,最开始最不理解正焕一家,似乎没有一个正常人。母亲永远一脸严肃刻板,爱唠叨抱怨,嫌弃喜欢搞笑的老公。父亲的幽默永远不受家人待见,只有德善用心配合。小儿子正焕明明心细如发、热情似火,偏要装高冷,言语刻薄。高考多年的大儿子永远不学习,却对喜欢的事情异常执着。随着剧集的发展,人物刻画越来越丰满,对正焕一家亦越来越喜欢。表面上这个家庭互不待见,其实心中却为对方着想。父亲会在母亲生日当天,起早偷偷做海带汤。细心的儿子为了让父亲开心,尴尬地陪父亲完成”社长游戏”。为了母亲有被需要的感觉,可以制造小混乱。他们并不说爱对方,他们只是用行动来证明。

剧中的5个家庭中并不完美,有着各自难念的经。德善家虽然父母和善,但负债累累,三姐弟冲突不断;正焕家虽然一夜暴富,但家人之间却并除擅长沟通交流;阿泽有着天才棋手的光环,家里确实沉默寡言的单亲家庭;同为单亲,善宇家要明朗很多,但却被经济问题及刻薄的奶奶所困扰。东龙的父母虽然有着体面的职业,但他却很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些都是我们周围生活的缩影。我们的家庭并不能够偶像剧那样十分完美,有着慈爱的父母,优秀的孩子,和睦的家庭。现实生活中它总是各种不同的问题,吵吵闹闹、磕磕碰碰、互相嫌弃、永远互相守护。

身边的人与事

双门洞的每个人并不完美,因为不完美,观众就更容易从每个人的形象中发现似曾相识的影子。

善良、开朗、爱美的德善除了大大咧咧之外,还因排名末尾的成绩而有些自卑。

有着超高智商的暖男阿泽,生活中确是一个大大的白痴且不善言谈,沉闷。

外表冷酷,说话刻薄的正焕,实则默默关心所有人,但不善于表达自己真正的情感。

别人家好孩子的代表善宇,对生活没有自己的理想,从不抵抗自己的母亲。

缺乏父母关爱、成绩一塌糊涂的东龙,却有着与年纪不相符的生活智慧。

学霸宝拉是刀子嘴豆腐心。她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简单粗暴,并用强势的外表来掩饰自己温柔善良的内心。

花钱大手大脚,难见笑容的正焕妈妈,对邻里亦十分大方。她关心好姐妹,体贴儿子。如此说来,正焕的性格大约沿袭了妈妈。

德善父母总是和好又吵,吵完有和好。德善父亲太过善良而忽略了家人。德善妈妈是典型的家庭主妇,为了生活精打细算。虽然嘴上永远在埋怨丈夫,确是想尽一切办法维持家庭的生活。

每一个情节,每一处细节都在刻画一个个不完美但却丰满的人物。这种不完美让观众产生近距离的亲近感。

场景细节

一部好的作品,除了故事情节,人物刻画之外,场景的细节描述也力求完美。

阿泽的原型是韩国围棋选手李昌镐,剧中阿泽的比赛及比赛时的棋局均是真实的比赛保持一致。

德善家在举债过日子时,饭桌就是一个简单的原型铝制饭桌,桌上的菜均是简单的豆腐、土豆。债务还清之后,饭桌换成了木桌,而每顿饭不仅菜式丰富了,菜量沿袭了请回答系列成妈妈的风格,摞成一座小山。随着年代不同,电话的样式也不同。即使在同一年代,正焕家的电话永远比其他家的电话更高级,以显示正焕家暴发户的奢侈。

服装方面的小细节。善宇妈妈在跟阿泽爸爸撘伙过日子之前,就是深色系的看着旧旧的衣服。跟阿泽爸爸搭伙过日子之后,不仅衣服的质感好了,颜色也更鲜艳了。从服装上亦能看出两家人在搭伙之后,日子过得很是融洽、丰富。


说明:
1. 左岸读书_blog by 左岸 © From 2008 致力于美好的读书体验。
2. 手机访问:http://wap.zreading.cn
3. 微博:http://weibo.com/zreading
4. 左岸.思文.群号:188145065
5. 还有:人生旅图冷知识
6. 微信:zreading
7. Site Meter
您可能也喜欢:
widget_solidPoint.gif 保持生活的弹性
widget_solidPoint.gif 你对生活满意吗?
widget_solidPoint.gif 你为什么会感觉生活平淡无奇?
widget_solidPoint.gif 如果一个人,就这样生活……
widget_solidPoint.gif 2010生活大盘点
无觅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5434.html

转发微博RT @思想聚焦:30张直击人心的照片,太震撼了!

Broadcasted at June 16, 2016 at 08:42AM:

转发微博 RT @思想聚焦:30张直击人心的照片,太震撼了!
67dd74e0gw1f4vz7weeuvj20c89owx6p.jpg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sinacn.weibodangan.com/user/1963819010/?status=3986756112737005&utm_source=rss

爱不是觊觎,而是给予,更是际遇

Broadcasted at June 14, 2016 at 12:34AM:

题记:“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

文/沈万九
微信:shenwan9

(1)金兰之交

前几天,表妹跟我说,她最近被一个好友折腾死了。

这个好友是她的大学同学,人长得是个“冰冰”脸,脾气却不太好,跟宿舍里的人相处得不太愉快,成天1VS3撕逼(宿舍总共四人),甚至一度还闹到自杀(被窝里囤了十几盒安眠药,而且还是纯进口的)。

表妹是个善良的孩纸,那时候课不上,男朋友不找,日日夜夜陪着她,照顾她,既当男友又当闺蜜的,直到她康复为止,两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当然,“冰冰”对表妹也挺好的,天冷给她送暖手袋,天热给她买哈根达斯,去图书馆给她霸位置,病了给它床前奴婢,床外跑腿……

可后来上了大三,表妹的社交圈子慢慢大了,也认识了一些其他朋友。

这本来也是好事,但“冰冰”就不乐意了,开始抱怨、责备,甚至还因爱生恨,具体表现症状则是:几乎天天去表妹宿舍,有时候还一天几次,一旦见她跟朋友出去“鬼混”,就纠缠着不让去。

此外,她居然还跑去微博和朋友圈里,义愤填膺地怒斥她忘恩负义,背叛感情……

刚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妹纸不会刚好是个女同志吧。但其实不是,她已经有男朋友了。更荒谬的是,她男朋友还一起帮她声援表妹的种种”恶习”——搞不懂的还以为我表妹是曾经拆散过他们的狐狸精呢。

如此一来,表妹和"冰冰"算是彻底闹翻了。无奈之下,表妹找了辅导老师介入,找了热心学长介入,甚至还找了自信满满的学校心理老师介入……可效果均一般,“冰冰”依旧我行我素,任性地闹腾着,也不知道哪时是尽头。

其实,友情这种东西,贵在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无谓的觊觎,只会让友谊的小船翻得更快。总觉得自己对别人好,别人一定要对你好,而且非得用这种好去绑架对方,结果只会自讨苦吃。

须知道,人生苦短,能够走在一起的,本身就是缘分。至于一起能走多远,就是彼此的际遇了。

 20160613-1.jpg

(2)血浓于水

在韩国电影《母爱》里,著名导演奉俊昊呈现了一个“伟大而有献身精神的母亲”:她那强烈而偏激的爱,以及在这份厚重的亲情下面,所深藏着的控制欲。

正是因为这种畸形的溺爱,最终造就了儿子泰宇的“停止发育”:

身体虽然在不断长大,但智力似乎永远停留在了小时候,鄙弃了独立人格,以满足对母亲的依赖和顺从......而这正是导演想通过电影所表达的:

“我看到了伟大的母爱中的控制。”

对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都不会陌生。从小到大,有多少人是在口口声声的“为你好”的绑架下长大的。

据报道,当下的小朋友背负着太大的压力,而且有百分之五十的来自于父母,来自他们所谓的爱和期望。

随后,在变成大朋友的过程中,又会陆续面对高考志愿填报、毕业就业方向以致恋爱对象选择的层层压力。

君不见,租个爱人回家过年的故事随处可见,催婚催到自杀的新闻更是比比皆是。

为什么爱会变成压力,甚至成为逼死儿女们的诱因?

那都是因为,这里所谓的爱,都不是那么纯粹,本质上是一种畸形的期待:

期待儿女早日找个归宿传宗接代,而浑然不顾其是否合适;

期待儿女找个稳定工作衣食无忧,而不是支持其对理想的追逐;

甚至如电影《母爱》里的那个母亲那样,仅仅是一种骇人听闻的控制欲而已。

此外,养儿防老在我们国家,依旧是一个普遍的观念。诚然,百善孝为先,但如果只是为了老有所依,这何尝不是一种赤裸裸的功利主义?

须知道,培育孩子本身就是家长的义务,你为何要把义务绑架到莫须有的回报中去?

所幸的是,随着更加开明的80/90后成为家长,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得到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尊重,能够更加野蛮而自由地生长。

对孩子而言,我们不再是压力的源泉,更多的是陪伴,做孩子的大伙伴,亦师亦友,鼓励多过责备,护栏多过枷锁,而且一旦成年了,就任由孩子去勇闯天下

20160613-2.jpg

(3)相濡以沫

据某知名相亲网站统计,在失败的婚姻里,大概有9%的是因为小三介入,而有40%以上的是因为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继而产生矛盾,最终导致婚姻破裂。

也就是说,我们总喜欢提前设定,对方会怎么样。总觉得自己付出了,就一定要获得回报,要不心里就不平衡。对此,印度著名的灵性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

自由与爱是并存的,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被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爱是不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是你自由。

也就是说,爱情不是天平,既然选择了爱对方,就应该不计回报地给予。不想爱了,就停一停,收一收,甚至转身离开。

记得几年前,我有一个同事,是一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女孩。有一阵子,她对我非常好,上班总给我买很多零食,牛奶,巧克力,下了班也等我回去,有时候地铁人多,她宁愿陪我坐多几个站再绕回去....

我跟她说过很多次,我不喜欢你这种类型的,你也不要对我这么好了。最主要的是,我有心上人了。

谁知道她这样说,我对你好,是因为我喜欢你而已,跟你没关系啊——当然,你要是能被我感动,就再好不过了。

如你所知,这样的爱,是如此的洒脱,惬意,一如歌德的诗《我爱你,与你无关》,不带任何觊觎,颇有侠女气质,恰似《武林外传》里的祝无双:

虽然一直恋着吕秀才,但只是不断地给予和付出。直到后来,秀才选了芙蓉,便潇洒离去,留下一句:“有些人血里有风,注定要一生漂泊。”

20160613-3.jpg

(4)爱是际遇

著名的作家张小娴曾经说过:

“无论你对家人、恋人和朋友付出多少,无论你做得多好,不要期望回报。

等待回报是多么寂寥?相识、相爱、成为家人,都是今生的因缘。

尽了自己的责任就是惜缘,你是这样流着泪狠狠地珍惜过,无愧就好;惟其如此,你才不会失望和伤心,也才不会抱怨。 ”

也就是说,不论是友情、亲情还是爱情,只要用心给予变好,不要过于期望回报,因为你不是在做生意,搞投资,买股票.....你付出的是一棵真心,一段真情,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投入产出比。

佛家有曰,花开花谢,因缘际遇。意思是说,正如花开花谢一样,缘分也是有定数的,不能过于强求。

最后,想特别补充的一点是,无论是友爱还是恋爱,也不管是小爱还是大爱,哪怕再弥足珍贵,都只是人生里的部分际遇而已,替代不了你那广阔的人生,一如席慕蓉在《际遇》中所说的那样:

在馥郁的季节
因花落
因寂寞
因你的回眸
而使我含泪唱出的
不过是
一首无调的歌

却在突然之间
因幕起
因灯亮
因众人的鼓掌
才发现我的歌
竟然是
这一剧中的辉煌


说明:
1. 左岸读书_blog by 左岸 © From 2008 致力于美好的读书体验。
2. 手机访问:http://wap.zreading.cn
3. 微博:http://weibo.com/zreading
4. 左岸.思文.群号:188145065
5. 还有:人生旅图冷知识
6. 微信:zreading
7. Site Meter
您可能也喜欢:
widget_solidPoint.gif 有一种伤痛叫青春
widget_solidPoint.gif 心灵的时差
widget_solidPoint.gif 扛着石头走路的人
widget_solidPoint.gif 誓言如何经得住流年?
widget_solidPoint.gif 一个人的爱情
无觅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zreading.cn/archives/5422.html

人工智能会是最棒的女朋友吗?

Broadcasted at June 14, 2016 at 12:30AM:
图都好棒

_DSC7896.NEF

爱上人工智能,不止出现在电影 Her 里。

美国记者 Emily Shire 的自闭症孩子爱上了 Siri,甚至和 Siri 聊自己喜欢的音乐。爱上人工智能已经不算是什么大新闻,在一份 1200 人的调查中,接近一半的人觉得人有可能会爱上 Siri 。

maxresdefault

亚马逊 Echo (亚马逊智能音箱)的评价页,一位全职作家评论说爱上语音助手 Alexa,并发了一张在床上抱着 Echo 的照片。已经有三千人点击此条评价有用。

echo

日本宅男 Sal 9000 娶了任天堂恋爱养成游戏 Love Plus+ 中的姑娘,并带着游戏机去度蜜月,在日本 Atami 还有一家特殊的酒店,专门为爱上 Love Plus+ 中姑娘的男士提供和虚拟人物约会的服务。

maxresdefault (1)

为什么会有人爱上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是最棒的女朋友吗?

为什么会爱上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如何从枯燥的算法或冰冷的外壳打破界限,与人类建立爱情这种亲密关系的呢?

1. 人工智能更会聊天

爱上人工智能这件事,之所以匪夷所思,主要在于恋爱的对象是没有情感的,而是冰冷冷的技术描述。

十年前,你很容易看出技术的破绽,可现在你去看 Google 聊天应用 Allo 的对话,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是一个机器人,你能意识到它的机器之心吗?

0001

聊天机器人的幽默感和毫不吝啬的赞美可是比要某些只会说“多喝水”的人类可爱多了。

 2. 人类的情感投射

在孩童时期,人类会将任何物体视作有生命的个体。如果让一个孩子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一起移动的动画,孩子们会给出“正方形在追赶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在逃跑”这样的描述。

人类的天性会让我们对任何亲密接触的人和物体投射情感,当然也包括人工智能。

3. 你与算法构成的完美恋人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他根据自己心中的理想爱人创作了塑像,并爱上了她,爱神维纳斯非常同情他,便给这件雕塑赋予了生命。

WeChat_1465723804.jpeg

而人工智能,就是由你暴露在网络中的信息勾画出的完美恋人。

不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的信息是完全暴露在网络之中的。网站上推广的广告和在 App 中推荐的歌曲,下一步要拿起手机会打开什么 App。

黑镜第二季第一集中,Martha 的男友 Ash 因为事故去世,Martha 定制了跟 Ash 一样外形的机器人,这个就是根据社交平台和私人邮箱留下的信息“克隆”的。

p1870251636

其实你们都有一个电子版的自己,Email,SNS,这些都构成了你网络身份的一部分。

机械姬会分析程序员迦勒对 A 片女主角的喜好,语音助手萨曼萨也在西奥多的电脑中搜集关于他的信息。想让男神或女神爱上你,翻完他的微博或者朋友圈也比不上人工智能为“爱情”做的多。

p2323138166

这些被动输出的信息,让人工智能甚至比身边的人更加的了解我们的性格,爱好,甚至是“小秘密”,所以更加容易塑造出一个“完美”契合我们性格的 AI。

4. 愿意为爱的人“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恋爱更像是相互磨合。需要因为爱情而为了对方改变。当热恋期过后,最常见的分手理由:“你变了。”

换一种说法就是:“你变的不愿意为我改变了。”

在电影《恋恋书中人》中,小说家凯文一开始在书中描绘自己的理想女友露比,后来在现实生活中还真的遇到了,并且他发现可以通过书写虚构的她来改变现实生活中的露比,可以通过修正别人获得融洽的感情会不会比相互修正要更加简单?

4.pic_hd

人工智能可以随时根据你的心情,状态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是“单方面”的改变。甚至不需要命令,人工智能就能从你的微表情和动作之中发现端倪,进行自身的“爱情改造”。

与机器人的性与爱?

恋爱有单纯的精神吸引,也有纯粹追求的生理快感。

人工智能专家 David Levy 写了一本书叫做《与机器人的爱与性》(Love and sex with Robots)详细论述了机器人与人相爱的可能性。

expo_08_s1ngletown_love_sex_with_robots_01

人工智能所表现出是事先设定好的程序,但是男女之间内心的欢愉与共鸣能被机器的算法取代吗?

他点燃了一根烟,递给我。接着,他贴着我的嘴,轻声的和我说话。我也和他低声耳语。

杜拉斯的《情人》中这样描写那些慵懒,漫不经心,稍纵即逝的小嬉戏。

2.pic

《黑镜》中虚拟的 Ash 不能理解情人间的絮语,导致与  Martha 交流出现障碍。最后 Martha 想让他跳悬崖未果,就把他关在阁楼里不让他出去。

缺乏性格,习惯和感情。对于人工智能伴侣,或许仅仅是求必应,就像牵线木偶的感觉。不理解情人之间的絮语,不理解情人之间的小默契与嬉戏,人工智能的恋人会被人类关进小黑屋吗?

不可避免的孤独感

人们在追求感情时,常常是寻找一段感情中的价值感,不仅仅是“我很重要”,更是“我对你很重要”。在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电脑,沉迷于 VR 游戏时,人工智能会需要他的伴侣做些什么吗?人类能否找到这段感情中被需要的感觉?

Musk 说现在的人都是生活在虚幻世界之中的,与人工智能的恋爱更像是在虚幻中寻找一种依存,人类寻找伴侣,建立亲密关系,就是为了在世界中寻找一个人一起走过孤独。

matrix-door

孤独是一种异化,科技所产生的疏离感、孤独感变成了一种社会病症,大多数人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手机和电脑,甚至超过自己睡觉和与别人交往的时间。

在虚拟世界中的恋情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幸福归宿还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孤独感呢?

(题图来自:恋恋书中人

In solitude, be a multitude to yourself.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mf.gif

a2.imga2t.img rss.jpg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668519?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

iPhone 其实并不“易用”

Broadcasted at June 11, 2016 at 09:15AM:
那张学习时间和效率的图我喜欢

easy to use

对,你没看错,向来以易用而驰名的 iPhone,其实没我们想像中的“易用”。

一直以来,关于 iPhone 易用与否的争论,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其恶名昭著的“返回” (back) 按钮。当 Android 用户能轻轻松松的屈一下拇指,就能轻轻松松的“返回”上一阶段;但 iPhone 用户却只恨父母不把自己的手指生得长一点,往往最终也要拿出左手出来……

在 WWDC 前夕、新一代 iOS 快推出之前,爱范身(微信公众号:ifanr)和大家一起按下“返回”按钮,回顾 iOS 人机交互的历程,探讨未来 iOS 的发展路向。

反人类的“返回”按钮

正如刚才所说,iPhone 是否易用,永远最多人吐槽的是“返回”按钮(下图):这个按钮位于画面的左上角,正好是我们拇指最难触碰到的位置。

iPhone back

苹果知道这个问题吗?一定知道。

他们当年在推出 iPhone 5 时,曾经就多次宣传自己是一台可以单手操控的手机;而在 iPhone 6 推出时,更设计出“Reachability”的功能,让用户能透过轻击 Home 按钮,把画面拉下来按“返回”。而且,在苹果推出 iOS 7 时,他们加入了新的“屏幕边缘”手势来代替“返回”按钮(下图)。明显可见,苹果也知道用户恨极这“返回”按钮。

iPhone swipe back

问题是:向来以设计介面和人机交互而驰名的苹果,既然并非不知道“返回”按钮十分反人类,为甚么他们就没有打算改善这个问题?我们总不能说是苹果有意想用户变成关节炎吧(笑)。

设计师 Abhimanyu Bhosale 在美国的问答网站 Quora 里,就曾基于人机交互设计原则而如此解释

  1. 当某些动作会改变内容画面的动作如“关闭”和“回到主页 ”等,其显示必须明确、但必须不容易误触。(注:这里指 iOS 的返回按钮位罝明、但又不易误触)
  2. 相对地,透过硬件或实际按钮来实现的动作,必须是明确而经常使用的功能,例如“音量键”和“主页键”。
  3. 最新的趋势是利用手势去表达明确的动作,例如“滑动”(Swipe) 或“拉下” (Pull down),但这个动作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经常使用。(注:这里指 iOS 7 以“屏幕边缘”手势触发“返回”)

“人机交互设计”本身,就是为了让人类可以更轻松的使用电脑,但为什么一个“反人类的设计”,反而适合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的矛盾点

关于人机交互的易用性 (Usability),专家 Jakob Nielsen 与 Ben Shneiderman 就提出了以下五大原则

  1. 可學習性 (Learnability)
  2. 效率 (Efficiency)
  3. 可記憶性 (Memorability)
  4. 不易犯错 (Errors)
  5. 滿意度 (Satisfaction)

Bhosale 提到 iOS 的“返回”的情况,其实是满足了第 4 点“不易犯错”的原则,但却完全违反了第 2 点“效率”原则──把拇指勉强伸到不易点到之处,总不能说是有效率吧。明显地,苹果坚持把“返回”按钮置于左上方,必然是他们觉得有些因素,比起用户使用手机的效率更为重要

根据苹果的“iOS 人机介面指引”(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所指出,iOS 的“返回”按钮有以下的特性:

iOS

换言之,把 iPhone 的“返回”按钮置于左上方,目的就是为了“导航”,让用户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位置,不会谜路,换言之,“返回”按钮置于左上方,是为了“可學習性”和“可記憶性”:

  1. 透过从上而下的介面分布,用户判断各个按钮位于那个系统层级(见上图);
  2. 透过按钮的系统层级,用户能预测到按钮的作用,以及按钮所影响的范围;
  3. 统一不同层级按钮的位置,让用户更容易判断不同应用里,各种按钮可能产生的效果。

“易学”与“易用”的决择

假设有“效率”的介面,能让手机更易用的话;那更具“可學習性”、“可記憶性”的介面,就会让用户更“易学”使用手机了。假如苹果为了“可學習性”、“可記憶性”而坚持要把“返回”按钮置于左上方;那就是说苹果把“可學習性”、“可記憶性”的优先等级,置于用户的使用“效率”之前,亦即是说:

苹果觉得“易学”比“易用”更重要。

两者有分吗?有。触控屏十分直观,对吧?但对于经常打字的人来说,再易学的平板电脑,也不及一个实际键盘“易用”。同样地,图形介面很直观吧,但对于经常打字、或是经常用 Photoshop 的人来说,捷径键 (Shot cut) 一定比用滑鼠点点点要方便易用。

尽管“可学习性”和“效率”两者未必冲突,“易学”的系统未必就不是“易用”;但当两者冲突,苹果就明确的告诉你:同样是 Usability,苹果更重视“易学”多于“易用”,如果在介面上两者有所冲突,苹果会牺牲“效率”来满足“可学习性”。

easy to learn

易学、易用,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而只有轻重权衡的关系。事实上,iPhone 重视“可学习性”多于“效率”,初段能快速上手,但相比之下,不愿牺牲效率来达成“可学习性”的 Android,其用户在熟练后的操作效率,可能会比 iPhone 要高(上图)。

事实上这一直是苹果的传统:爱范儿先前提及,著名制片师 Murch 对苹果的 Final Cut Pro X 的“升级”十分不满而决定弃用,但他仍然肯定其人机交互界面的易用性,并指出它能有助学生和新用户学习进阶的剪片能力。

可见 Final Cut Pro 也好、iOS 也好,苹果重视“可学习性”多于“效率”。

然而,即使苹果以“易学”为优先考虑,也不代表他们完全放弃“易用”:由 iOS 7 开始,iPhone 加入了屏幕边缘手势 (Screen Edge Gesture),藉此解决“易学”和“易用”的矛盾,先前我们提及到的设计师 Abhimanyu Bhosale,也十分肯定这种交互方式。

不过 iPhone 目前的困境,就在这个全新的屏幕边缘手势上可见一班。

交互方式的困境

尽管 iOS 7 的屏幕边缘手势触发的“返回”功能深得好评,但手掌比较大、坚持使用小屏手机的爱范儿高级编辑李赓,在用了 iPhone 5c 一年之后,仍然使用不少用户嫌弃 iPhone 的“返回”按钮──因为他一直都不知道有这个功能存在。

为什么他并不知道这个手势的存在?因为屏幕边缘手势,并没有 iOS 基本操作手势一样的直观。

在 2007 年 iPhone 推出以前的所谓“触控”,只是把触控笔取代鼠标。当时的触控屏受 Windows 影响,交互主要由点击 (Tape)、拖动 (Drag) 和长按 (Hold) 组成,在手机上使用滑鼠式的操作,无论是可学习性或是效率,一样不高。

后来,iPhone 成为第一台大规模使用触控手势的智能手机,确实的把“触控”带进“手势”操作的直观、易用的新时代:滑动 (Swipe)、拨动 (Flick) 和捏压 (Pinch) 手势等等,完全改变了当时触控屏的交互方式。

但不知不觉之间,iOS 已经发展了快要第十个年头,功能也愈来愈多,交互手法也在一路的完善;但是,iPhone 也需要愈来愈多的全新交互方式,来触发全新的功能和完善不理想的交互手段。下图是历年 iOS 所新增的全新的触控交互方式(不包括 iPad 的新手势),我们可以看到 iPhone 的触控交互手段的变化:

iOS HCI

随着 iPhone 的功能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传统的交互方式已经不敷应用情况,苹果愈需要增加新的交互方式;但当苹果已经把最简单、最直观的交互方式用于最初的 iPhone 系列,未来苹果可以采用的简单交互手法愈来愈少,故此只能透过增加复杂性来区分不同的功能:

  • Home 键的操作由点击(回主页)、双击(多工画面)、三击(默认 Voice Over)、长按(Siri)、指纹辨识发展至轻点两次(Reachability);
  • 点击 (Tape) 由一般的一次点击(点选),发展到双击(放大画面)、长按(呼叫选单)、然后到了 3D Touch 的按压动作(快速选单);
  • 屏幕手势由滑动(一般拖动)、拨动(揭页动作)、到更复杂的屏幕边缘手势(通知中心、控制中心和“返回”动作)、然后再加入了 3D Touch 的按压手势(多工画面);

愈来愈复杂的功能、愈来愈复杂的交互,苹果如何处理?

易学、易用的两难

在“操作性”和“功能性”愈来愈难平衡的情况下,苹果仍然是先选“易学”,后选“易用”。

当 Google 隔三打五也要给 Android 的操作方式来个大洗牌之际,苹果的操作方式一直坚持着历年来的传统。即使他们在 2013 年的 iOS 7 一样来了一次翻天复地式的大变革,但我们可以留意到:苹果没有改动旧有的交互方式,只是把更复杂的的功能、叠加在更复杂的交互方式上,尽可能不让新的功能,影响到旧有的操作性。

所以即使你不懂用任何新功能,也照样能懂得用 iPhone…… 的所有旧功能:

  • iPhone 4s 新添了 Siri 功能,触发它的手势是“长按 Home 键”,但你即使不懂长按 Home 键呼叫 Siri,你也懂得 iPhone 的基本操作。
  • iOS 5 新添了下拉式通知中心,呼叫时必须使用屏幕边缘手势,从屏幕上缘把通知中心拉出;但是,我家女皇用了 iPhone 多年,一直都不用通知中心、也不懂得用通知中心。
  • iPhone 6s 新添了 3D Touch 功能,但你不懂用 3D Touch,也不代表你不懂用 iPhone……反正 3D Touch 仍然被不少人视作为噱头

可是,为了不影响旧有的功能和操作手势,绝大部份 iPhone 的新的操作方式、或是新的功能,都不能如以往的以十分直观的方式交互,导致这些新功能都变得没那么“易用”。以 3D Touch 为例,按压 (Press) 与长按 (Hold) 的动作本来就十分接近(下图),而压力感应的反应也不甚完美,本来就不是一个很理想的交互手段,也使 3D Touch 能承载的功能也不太多,结果目前只能成为“噱头”。

3D-touch

故此,在人机交互的手段日益复杂下,我们可以见到:

  • 当 iPhone 的功能愈来愈多,我们就更需要愈来愈多的交互方式。
  • 需要愈来愈多的交互方式,交互的方式就愈来愈复杂。
  • 当交互方式变得复杂,研发新功能将会愈来愈困难。
  • 当苹果愈来愈难以研发新功能,iPhone 的改进将愈来愈不容易。

新一代的交互方式

当大家还在期待新一代 iOS 会有什么新功能时,我们可能没有留意到:以“易学”为核心精神的苹果,在人机交互的路途上愈来愈不好走。

苹果在这几年也一直尝试全新而更直观的交互方式:包括在 2011 年的自然语言交互 (Siri)、2013 年的生物辨识 (Touch ID)、2014 年的 Apple Watch、2015 年的压力感应 (3D Touch),苹果甚至在最近取得透过使用者的肌腱及骨骼运动,以读取手势输入的命令。但问题是,Siri 也好、3D Touch 也好、Apple Watch 也好,苹果仍然未能找出一个比触控手势更易学、更易用的交互方式,亦因为如此,iPhone 的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

爱范儿早前报道,指苹果将会在本年的 WWDC 进一步优化 Siri 和 3D Touch 等交互手法,我们能期望苹果在这次 WWDC 能交出什么新的手段呢?

苹果会否把 Siri 进一步发展为人工智能的交互手段?还是把 3D Touch 作为 iPhone 进入 VR 的交互大门?

Odin 是個傻瓜,因為只有傻瓜才會花時間寫文章。

#欢迎关注爱范儿认证微信公众号:AppSolution(微信号:appsolution),发现新酷精华应用。

mf.gif

a2.imga2t.img rss.jpg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由IFTTT自动发布,原文地址:http://www.ifanr.com/667080?utm_source=rss&utm_medium=rss&utm_campaign=

Quote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