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奔跑吧兄弟(转)

  先看的奔兄,结果变RM脑残粉了。
  
  用游戏环节什么就不说了,毕竟是买的版权,游戏什么当然随便用,韩粉就不要攻击了。但是用游戏就好了,主题也完全照搬有点过了。咱们自己又不是没有电影话题可以模仿。
  
  先简单介绍RM,RM是刘在石在家族诞生之后接的节目。刘在石作为7个主持人之一,在韩国的地位。。。我个人认为应该和何炅差不多。
  
  先说奔兄如果一定要和RM对比弱势在哪儿:
  
  1. running man 的成员前面有家族诞生和X-man做基础,大多合作很多比较熟,开得起玩笑什么的是一个优势,奔兄的成员相对互相稍生疏;
  
  2. RM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像金济东这种老朋友来救场,做起来之后大家默契又变好了,特别是HAHA和光洙的互动我觉得不可思议的默契啊。。。奔兄前期来的嘉宾没有那种特别多梗的,能想起来的也就一个hold住姐;
  
  3. 刘在石作为国民MC有掌控全局的作用,即使是RM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自然以他为中心。而奔兄也就邓超还勉强主持一下,成员们的角色现在还没太分清,七嘴八舌有点混乱;
  
  4. RM成员演员两个歌手三个MC两个,职业性格各异,但又都多栖发展,奔兄7个全是演员;
  
  
  5. 即使是跑男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跑的逃的玩的都很真挚,看着真的热血沸腾;但奔兄总感觉省着点体力不尽兴。。。除了和金钟国撕的时候看着还比较努力。不只是指主持人,嘉宾也是一样。不能说是因为做节目就要悠着点,每场撕名牌都是让来让去,半天没撕下来一个名牌真挺没意思的。直到黑人出现我才感觉到了跑男的精神,终于有人在认真的撕名牌了!;
  
  奔兄做的很好的地方:
  
  命运的一对那期,把“鬼姐妹”换成“民国情侣“,死的方法也变了,比如说超过170就会死.。。。比较符合成员自己的情况;
  
  有人说广场舞好俗,我觉得蛮符合中国国情的。。。;
  
  成员这些明星一起在外面做节目挺不容易的,中国的粉丝。。。安保做的还挺好。
  
  颜值比韩版高了不少!虽然这点对这类节目没什么用。。。(我错了,我姐说RM主持人都难看死了看不下去。T T)
  
  可以改进的地方:
  奔兄才开场几期就把赏金猎人撕名牌就用上了,问题是每个成员的定位还没确定,这么明码标价有失偏颇。类似这种很追求成员定位的环节应该放后期再做;
  
  其实奔兄可以把RM前期“一杯茶的时间”,“小偷卡片”,1对多之类的环节加上,应该会比较有效果。这些需要演技的环节,7个演员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比看成员们撕名牌应该有趣的多。看撕名牌太操心。。。
  
  如果奔兄成员能更豁得出去就好了。别说和RM比,你看人《极速前进》里大家都挺拼的。
  
  最后一点,换个PD吧。每次听导演宣布任务的时候觉得那一口浓浓的口音。。。。看看人《我是歌手》的导演!
  
  - —————————————————————————————————
  下面是奔兄目前已播出内容和RM原版重合的部分。因为两边都在看,原版每集也看了不下一两遍基本是能找出来。 纯粹是因为个人喜欢玩找不同和找相同游戏。
    
  首先是RM经典游戏,出现过很多次的:
      
  各种类型的撕名牌
  
  找东西(纯找东西,找到获胜)
      
  水上擂台
  
  blob jump, 跳水,跳高,跳远高度或长度总和比拼等
      
  小游戏/惩罚:飞椅,巧克力棍,和市民对暗号,相公吃柿饼等
      
  注:
  RM: RM中第一次出现该主题或游戏剧集(游戏名)
  原创:奔兄原创的主题或游戏
  (除去一些很基本的游戏,剪刀石头布,扔色子,踢毽子之类的,以及游戏环节中根据国情和成员情况不同而调整的小问题和提示)
  
  
  EP1 白蛇传说:     
  原创:白蛇传背景设定
  RM:E147花美男运动会游戏环节(指压板运动会+飞椅)+E53庆州竞赛(记上菜顺序)+铃铛撕名牌
      
  EP2 前世情侣
  原创:大缸里找情侣游戏+水池传递爱心游戏
  RM内容:E198不会破碎的爱情主题+E54守护BOSS(保护主角名牌)
      
  EP3 韩囧(上)
  原创:无
  RM:E77丽水风味bingo主题(美食bingo板)+E61北京特辑(记外语菜名)+E128钱的战争(健身房KTV)
      
  EP4 韩囧(中)
  原创:无
  RM:找东西+E178年末结算(纸船过汉江)+E146背叛者联盟(排除钥匙号)
      
  EP5 韩囧(下)
  原创:无
  RM: 撕名牌
      
  EP6 逃离秀山岛
  原创:隧道背景设定
  RM:E120 007特辑(找水枪喷名牌)+抓鸡捕鱼抓羊等同类型游戏+EP1(找密码逃出)
      
  EP7 穿越世纪的爱恋
  原创:民国背景设定
  RM: EP1(任务拍照游戏) + EP155命运的一对(整个主题及游戏设定)
      
  EP8 敦煌大劫案
  原创:古代背景设定
  RM: E76杀手特辑(整个主题及游戏设定)+E30国乐特辑(跳大绳)+对暗号
      
  EP9 大漠公主争夺战
  原创:打地鼠游戏+ 漏桶妨碍接沙
  RM:E213恶女特辑(通过游戏交换伴侣选唯一特别的人的主题) + E214歌王争夺特辑(追尾障碍撕名牌)+E137平江公主和傻瓜温达(骑骆驼撕名牌)
      
  EP10 楚汉之争
  原创:无
  RM: E182来自香港的信(整个主题及游戏设定)+集体带障碍物做任务+E109奥运之星特辑(蹦床猜题)+E127十二干支竞赛(保护女王躲避球)
      
  EP11 三校争霸赛
  原创:集体马拉松游戏
  RM:E138学校竞赛(主题和画风)+攻守互换撕名牌
      
  EP12 新年运动会
  原创:无
  RM:E86第一届Running Man锦标赛(RM成员开场介绍形式)+E131画片帝王(赏金猎人撕名牌)+水上擂台+E?(足球接力)+E204白雪公主(头顶刺气球游戏)
      
  EP13 神秘黑衣人
  原创:无
  RM:E38水枪特辑(整个主题,角色及游戏设定)+E60Gary真人秀(拼图显线索)+ E222RUNNING WARS(提示设定)+E176人气男竞赛(指压板11人2足)+E175越狱(逃脱密室寻钥匙游戏
  
  EP14 重庆特辑
  原创:无
  RM: E181农村罗曼史(秘密情侣主题及游戏设定)+劈腿游戏+“当然啦”游戏+E166 继承者(锤剪布攻受+泼水)+抢占谷堆游戏+E155命运的一对(藏小品撕名牌)
  
  EP15 超能力篇
  原创:超能力技能设定有所不同
  RM: EP74 超能力篇(全主题设定) + EP175 越狱(水上杠杆)

奔跑吧兄弟大电影来自RM 的 EP218 音乐盛典

以上来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294241

Running Man 推荐(持续更新)

Running Man韩国综艺推荐精彩几期。我当时喜欢上这个节目看不知道看什么,就搜几期精彩的看。所以总结一下我喜欢的几期。

10年

E01 100711 第一期 ★★★★☆

如此有纪念意义的一集怎能不看,当时还有宋仲基,没有宋智孝。第一集每个人出场的配乐都还不错。

11年

110410 E38期 刘姆斯邦德特辑 ★★★★★

110508 E42期 最强者战Ⅰ

110703~110710 E50~51 泰国特辑

110807 E55 女子组合特辑 女高中生同桌特辑-上

嘉宾:朴智妍(T-ara) 崔雪莉 Luna(Fx ) 裴秀智(Miss A) Luna
分组:刘在石-雪莉、光洙-LUNA、HAHA-秀智、钟国-智妍、Gary-智孝、石镇   
任务:1.<同桌任务>背着女学生在文具区买3支铅笔,并且在15秒内用背小孩的方式削3支铅笔!失败的话就重新买铅笔   
任务地点:文具区   
结果:第一、二:光洙-LUNA、刘在石-雪莉   (乘坐小轿车前往下一任务地)   第三、四、五:Gary-智孝、钟国-智妍、HAHA-秀智   (乘坐大巴前往下一任务地,更换同桌结果:Gary-智孝→石镇-智孝)   2.按菜单点菜,吃完后开始任务:带着万步机跳舞,只要所跑步数与现在所吃食物价格一样算成功   任务地点:小吃店   结果:第一:HAHA-秀智 第二:光洙-LUNA 第三:刘在石-雪莉 第四:钟国-智妍 第五:石镇-智孝   3.在限定时间内不被巡逻者(Gary)抓住而生存下了的组最终胜出!被巡逻者撕断手链就出局!   任务地点:上桥文化村   淘汰顺序:石镇-智孝、光洙-LUNA、钟国-智妍、刘在石-雪莉、Gary   最后胜利:HAHA-秀智
有的话有了就成了负担,没有又觉得孤单~~

111225 E74 圣诞超能力特辑 ★★★★★

12年

120325 E87 寻找记忆中的初恋特辑 ★★★★★

寻找遗忘记忆中的初恋

120513 E94 结婚体验生活 ★★★★★

嘉宾:Krystal、奎利、胜妍、泫雅、裴秀智(F(x) MissA Kara 4Minute)
组队:刘在石-韩胜妍 、 池石镇-宋智孝 、 Gary-Krystal 、李光洙-奎利 、哈哈-裴秀智 、金钟国-金泫雅
最终胜利:Gary-Krystal

120624 E100 诸神之战特辑 ★★★★★

121028 E117 谜语比赛特辑 秀智池珍熙 齐心猜谜大作战

嘉宾:池珍熙 池城 裴秀智.金瑜斌.宋昌义
黄队:刘在石 Gary 池城 金瑜斌
绿队:池珍熙 裴秀智 HAHA 李光洙
红队:金钟国 宋智孝 池石镇 宋昌义
胜利:黄队:刘在石 Gary 池城 金瑜斌

121125 E121 李胜基和朴信惠变情报特工 ★★★★☆

001-007特工

121225 E125 史上最令人震惊的圣诞特辑 ★★★★☆

13年

130414 E141 动物王国大作战

130721 E155 纳凉特辑 ★★★★★

命运之轮倒退 魔力镜子的奥秘 鬼姐妹特辑
秀智参加的其他几期同样精彩

131117 E172 国民棒球手变间谍

131124 E173 贤振秀智

140810 E208 韩流明星特辑

130825 E160 雪国列车顺位整理特辑 ★★★★☆

130915 E163 智孝公主争夺战 ★★★★☆

130929 E165 寻找少女 ★★★★★

节目组收到一位少女Fan认真策划的内容,决定为该少女做一期特辑。因为我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补之前的期数,所以我依然记得上一次看到节目组采用粉丝的策划是“来自香港少女的信”(查证之后是E182 140126)。这两集都是让人非常感动的特辑,让我感动的节目组认真的对待那些喜爱这个节目的人,更让我感动得是那位粉丝对RM的喜爱,那种喜爱填满了她小小的房间。片中少女的房间充满了李光洙的照片,长颈鹿的玩偶,甚至相框裱起来的光洙签名,那一段甚至让我记住了背景音乐—-Deli spice。我无法理解粉丝,我也不是很理解韩国的粉丝文化,因为我不是任何人的粉丝,虽然今天刚刚发Post说“不知不觉成为了Running Man的粉丝”,其实只能说我喜欢上了Running Man,单纯的喜欢也就够了吧,但作为粉丝喜欢应该只是第一步吧。
总之,这期绝对值得看,不仅有这绝佳的剧情, 也有绝佳的配乐。

PS.其实这一期我是在看到光洙旧照文章的时候兴起搜索光洙爸爸才看到的。附上旧照XDDD

李光洙旧照

131208 E175 自由钥匙之战

131229 E178 制作组vsRM

抽积木 纸船渡汉江 体操
让PD崩溃系列 积木怎么抽都不倒

14年

140202 E168 情侣游戏

让PD崩溃系列,火车开走了.

140126 E182 象棋盘比赛 香港少女的来信 ★★★★★

13年E165期提到过,这一集被中国版的借鉴过来了。所以我看的比较早。

140921 E213 恶女特辑 ★★★★★

李侑利,崔汝珍,刘仁英,瑞雨,金敏书,敏瑞

141012 E216 超级英雄特辑

光凡达现真身 最后的椅子争夺战~太感人了~

141116

15年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Running_Man

一部永不过时的好人赞歌 ——致敬《窃听风暴》 by 凌千一 · 观影,书评

一部永不过时的好人赞歌 ——致敬《窃听风暴》 by 凌千一 · 观影,书评:

天堂是根据一个人在人间生活时递交给天国的材料为您建的房子,而地狱是你做的每一笔肮脏交易留存下的票根。

                                                                                                           ——题记
梁启超曾经感慨,“二十四史,二十四家谱也。”与欧洲导演们更多在电影中表达对于人生与历史的思考相反,中国的影视导演依然热衷于为帝王修家谱,以致戏语常说,当年满清入关的好处就是为几百年后的清宫剧作了贡献。

然而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不同的历史中常常折射着各个民族的独特性格,这样的性格又以血缘联结起了我们每个渺小个人,形成诸多特定行为现象的最好注脚,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所以对历史的思考也就显得极为必要且很有价值。今日中国电影乏善可陈,常常是因为这些影片既没有历史感,也没有太多思维的乐趣可言。影像的躯壳、声色的装修根本不足以支撑起电影这门思想的艺术。虽然,人们习惯于将自己的碌碌无为归咎于环境,但是多纳斯马克用自己的《窃听风暴》告诉世人——无论境遇如何,若是能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每个人也并非别无选择。



100


从《一九八四》到《窃听风暴》

六十七年前乔治·奥威尔曾经借《一九八四》预言过一个人人自危的恐怖世界。“老大哥在看着你”,那是一个虚构的存在,是一个靠双语思想与新词进行统治的的国度。和卫斯勒所服务的史塔西一样,《一九八四》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同样在为“真理部”卖命。在那里,“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每个人都被监视,个人的权利都在处于没收的状态。显而易见,这种“双语思想”同样也是当年的东德社会境况的真实投射。当时的东德,一方面政府在不遗余力地向民众宣扬民主德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另一方面又视国民为潜在的“国家公敌”,必须接受严密的监控。为此,东德设立了“史塔西”这个全世界最强大的情报机构,为东德1800万人口中的600多万人建立了秘密档案。也就是说,每三个东德人里面便有一个被监控。

《窃听风暴》的故事从1984年开始叙述,显然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就像《1984》中曾经描述的“公开化无处不在”的情境一样,“你只能在这样的假定下生活——从已经成为本能的习惯出发,你早已这样生活了: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作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1984年的东德笼罩在一片的白色恐怖之中。全东德的百姓被一百万国家秘密警察控制着,国家安全局的窃听手段像《1984》中的电幕系统一样掌握和控制着人民的思想,人权得不到尊重,民众的居所只是国家的替补监舍,平静的生活随时会因为他者的闯入所打破,这也是影片另外一个译名是《别人的生活》的题中之义。片中展示了两个层面的闯入模式,一种是文艺部长的闯入,他利用职务之便,恐吓作家,并且胁迫作家的妻子与其保持每周一次的约会,这是一种对于作家夫妇生活的粗暴闯入,是为了一己私欲对他人的生活的一种侵占。而卫斯勒的闯入则主要表现为对作家家庭生活实施的二十四小时监控。作为国家机器上的小小零部件,特工工作所遵循的必然性和强迫性常常要求他必须丧失一个人所必需的起码的个性和情感特征来为国家服务,通过出于公心监视型闯入,在另一方面,也是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感观涉角度。

个人无法主宰自身命运,尊严饱受践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降低到历史的冰点,一场关于生命和尊严的“窃听风暴”席卷而来,这是比人类的任何灾难都难以书写的事实,它一次次向人性的深渊抛出石子,静待回音,一次次自以为探到了人性的底线,可怕的是,这石子的回声却一次比一次悠长。

复线模式

双重叙事线索是电影中最常运用的一种叙述模式,这也就形成了电影的复线情感发展系统。

剧作家德莱曼夫妇的日常生活,特工卫斯勒的窃听工作,在电影中时或平行,时或交错进行。表面上,《窃听风暴》讲述的是作家德莱曼的故事,他的正常生活遭遇到了极权主义国家机器的挑战,所谓“真理”凌驾于个体与欲望之上,他的生活和境遇也因此而改变。实际,整部电影中的潜在主角却是不苟言笑的卫斯勒。一开始,他亲自进行秘密的窃听监视,并严谨认真地记下了勇者日常生活所有的行动。后来,随着对于作家生活了解的不断加深,卫斯勒也在监视过程中遭遇了雅思卡之死,豪瑟反抗的震撼,再进一步,他也看到了德瑞曼对艺术自由的渴求和呼唤,以及克丽丝塔为保全地位不得不以身满足汉普威胁的无奈,这些事情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撞击着自己曾经笃信不移的信仰。卫斯勒开始转变最初的政治立场,帮助男女主人摆脱严密政治监视,并鼓励克丽丝塔走出心灵低谷,支持她做回自己。即使后来,古毕兹叫来卫斯勒进行逼供,他也仍旧选择在搜索行动开始之前把打印机取走,使得古毕兹带警察扑了空。而他,也因此获罪,被遣去整理信件。四年之后偶遇德莱曼的《好人赞歌》,卫斯勒买下这本书,并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这本书是给我的”,算是接受了一种别样的美德犒赏。

 “反叛”是电影中第二条叙事线索。作家德莱曼与特工卫斯勒均走向了反叛现有的政治体制的层面,然而不同的是,德莱曼的反叛之路是在每个观者的注视之下显现的存在。在我们的注目之下,他揭露现实,反抗体制,同时也在反抗中找回自己。但是在这过程中艺术的双重性质也表现的很明显,一方面艺术无拘无束,可以任意驰骋。当然,这是由艺术的本质特征来决定的。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的反映,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有着超越现实的力量。在这其中,艺术家常常扮演着黑暗中灯塔的角色,通过着眼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创作,联结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另一方面,就像电影中给我们呈现的那样,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被限制,艺术也常常不得不受到体制的制约,在体制的高压下苟延残喘。

卫斯勒则是隐现层面因为良知觉醒而选择的反叛,他也在反叛中自救救人。曾经的他像机器一样,国家原则高于一切,忠实地履行着极权主义最高核心传来的指示。在窃听过程中他渐渐发现了人性的纠结与同情,个人良知也开始逐渐觉醒。由此可见,虽然窃听为千夫所指,但是像卫斯勒一样的窃听者也因此获得了当代人默默反抗极权的第一手资料,在某种意义上这也使窃听者成为了一个时代苦难与精神的见证。

物理与心理上的“柏林墙”的倒塌则是电影中第三层复线模式。1989年11月9日晚,柏林墙被数万东西德普通公民合力推到,在高墙倒塌的一瞬间,东德人如冲破堤坝的潮水般涌入西柏林,分隔近半个世纪的亲人们欣喜若狂地拥抱在一起,泪水、欢笑、高歌汇成欢乐的海洋,从欧洲心脏发出的“Sehnen Phasen”响彻欧洲的夜空,那一夜全世界都听到了这样一个声音---“今夜我们都是德国人”。如果说89年这一场狂欢是为了庆祝具象柏林墙的坍塌,那么《窃听风暴》则是在对以卫斯勒为代表的德国人心理柏林墙倒塌唱的一曲颂歌。

以国家的名义犯罪是电影中第四层复线模式,以国家的名义犯罪一方面通过虚伪政客的恶行来显现,他们一方面喊着国家主义的宏伟呼号,用国家和民族利益作为冠冕堂皇地理由来包装野蛮行径;另一方面还在其中不断计算着个人的利益得失,做着种种由于自己人性扭曲而显得极度无耻的勾当。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隐现的国家监控机制来进行了控诉。电影中,导演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自觉践行者,他将自己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附着在电影上,在建构的光影世界中通过对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物形象塑造来表达对主人公选择的认同,同样的也使观者不自觉的在精神上与导演握手,达到与导演观念上的契合。

国家史下的个人史

“条条大路通罗马”一句,道尽了罗马昔日的繁华。曾经骠勇善战的罗马人征战到哪里,就选择把“大路”修到哪里。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正是通过对各种“道路”资源的占有来实现对于社会的控制,其目的莫不是为了阻断社会横向的交往,人为的构建“下面”对“上面”绝对服从的假象。极权之最,无非是将公共权力与社会权利完全集于政府之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像特工组织这样“皇冠上的珍珠”的存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每个国家都会出现一群特殊的,专门负责国家安全的防卫部门,在这里供职的常常是一群身份特殊的人。在今天的美国他们被称作做CIA;回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前苏联的他们被叫做克格勃,简称KGB,前身为“契卡”,而在曾经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他们则全服膺于一个叫史塔西的机构。从东德成立伊始,史塔西的正式聘用和合作者人数就在持续增加,总共接近30万;直至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际,东德有将近600万人被建立过秘密档案,超过其总人口的1/3。

这样的环境下,政府控制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的每个维度,使社会文化缩减到了赤贫的地步。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章鱼来比拟难以抗拒的恐怖力量。雨果《海上劳工》里的主人公便是被章鱼这“大海里的吸血鬼”缠住拖向了大海深处;科幻小说里,章鱼同样被视为人类潜在的敌人。这样从脑袋上直接长出八条腕足的生物,具有着极权主义的品性,它占有、抓握、吞噬,似乎拥有毁灭一切的力量。章鱼的身体像极了一个隐喻,为我们展示着极权时代权利的星状结构即中央控制八方。

如雨果所说,章鱼是一团腐烂的肉,是疾病的丑怪化身,它的纠缠便是绞杀,它的接触便是瘫痪。当史塔西分子按着克丽丝塔的招供去找打字机时,精神几近崩溃的她不顾一切的跑到了街上,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汽车撞破了脑袋。克丽丝塔的死,无疑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显而易见,她的真实死因是章鱼的绞杀、是帝国藤蔓的“藤缠树”。

 政治学上的不可捉摸的转型正义逻辑人们无法把握,一个国家,尚可在改朝换代,价值反转之后回头来清理是非,分辨善恶,重新追求奖惩和责任。就像白色恐怖之后的德国,经过反思后它的一切运转如仪,曾经的伤痛变成了历史被尘埃掩盖。在国家意志面前,个体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他们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驾驭。然而,这个仅以代号被保存在历史档案中的卫斯勒又是如此伟大,他通过保持人性的良知,成全了自己的高贵与自由。

今天,为何要看《窃听风暴》?

汉娜·阿伦特曾经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组题为《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恶魔的报告》的系列文章,提出过一个非常富有启示性的观点,即像艾克曼这咱组织实施大屠杀的纳粹军官,具有的只是“平庸的恶”,在1938--1941年他所负责的驱逐犹太人,1941--1945他又负责整个欧洲的犹太人以及波兰人等去死亡集中营,在1944年以后的四个月中,他组织运送了70万犹太人,走向集中营。他,作为一名军人,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阿伦特在阐释这种行为方式时说,这是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的恶”,这就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恶是平庸的,大家都是平庸的人,也都会坠入其中。其实,认真分析起来就可以看出,这是在现在社会也存在着的现状,应该说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是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这样去思考,大家更习惯于一个平庸下的生存。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它仍有自己很多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不堪之处需要大家来揭发,这些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痛斥的所在,如果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这样事情的发生是理所应当或者见怪不怪的时候,那么,那些恶人之“恶”所寄生的土壤就不是他们最初心里的恶念,而是我们每个人的沉默了。

《窃听风暴》的导演多纳斯马克1973年5月2日出生于德国科隆,曾在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1996 年进入慕尼黑电视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窃听风暴》作为他的首部长片,在诸多电影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9年前,早在筹拍《窃听风暴》时,多纳斯马克便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秘密警察如何监听一个著名作家的私生活?他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的,以及在监听过程中自己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着。为此,他对一些前东德的线人与秘密警察进行了走访。多纳斯马克发现,秘密警察是一群把内心情感上了锁的人,他们只讲究原则,情感因素被彻底排除与封存。他们害怕感情会坏了对原则的追求。然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是都有资格,也有必要去思考一下人与社会的关联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是自己,也不是自己。虽然我们大家的大多数不会成为那个在社会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那么,在做一个升斗小民之时,对于“平庸之恶”,我们至少还是有说不的权利的,而这种“不”积少成多,它的改变性力量也就愈加明显了。

我们总是言说自己是个自由人,但是自由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窃听风暴》通过卫斯勒的故事传递给我们了另外一种对于自由的阐释可能。自由就是对人性抱有一种期待与希望,就是相信天堂不在别处,而在我们心里。二百多年前,在分裂的的德意志,孤独的哲学家康德就说,自由源自道德,那是一种发自人类心灵底部不必依赖于外部必然性的自我律令。无论外在的必然性要如何压迫,都不会绝对扼杀这种自我律令,这也正是人的尊严和价值之所在。人类已经穿过无尽黑暗的二十世纪极权主义所带来的压制,迫害,战争,屠杀和无以复加的恐怖,走到了今天。但是,即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不会有熄灭。这正是《别人的生活》试图通过光影告诉我们的: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带,也有光明的种子。因为人性是如此顽强,而自由则是人性最本质的要素。也许现实的残酷性远比这种希望来的强大,但是对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会毁灭。

同样的,导演也通过艺术与体制的关系对我们每个人进行了发问,在日常的苦难与制度的禁锢面前,诗歌何为?音乐何为?为什么那些创造爱与美的人总会成为专制者的眼中钉?对于此,《窃听风暴》也或多或少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电影中,德莱曼揭露的真相何尝不是一种尝试?就像里面的一个细节表现的那样,在极端的年代,掌权者通过“新词”推销真理,并用冗长的真理说服民众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然而,发乎心灵的诗歌与音乐,还是会激起人们对爱与美的回忆与向往。它们一旦抵达内心,谎言织起的真理大厦顷刻间变得弱不禁风。每一个怀想自由的人们都不会忘记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主人公安迪坐在监狱长办公室里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的感人场景。在那刹那之间,狰狞严苛的肖申克监狱仿佛变成了一座救赎人心、放飞希望的教堂。一切如安迪所说,“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合乎人性的音乐可以穿透监狱的铜墙铁壁,打开人心的枷锁;它不用长篇大论,而是用人们凭借直觉便可以感受的美将人们从极权千万种幸福的理由中解救出来。

极权主义的世界可以杀死伦理,杀死道德,杀死新闻原则,但杀不死艺术。艺术可以坦然地面对世界,还可以穿透世界,见证它的盛衰兴亡。对于世界的藏污纳垢之处,政客们不敢面对,即使当下的世界已如即将碰撞冰山的“泰坦尼克”,他们也要遮蔽真相,照样歌舞升平。而民众身处如此的世界,则往往不知不觉。如果不是柏拉图,我们处于囚犯的“洞穴”之中仍不自知;如果不是鲁迅,我们处于黑暗的“铁屋”之中仍不自知;如果不是贝克特,我们处于“等待的虚妄”中仍不自知;如果不是高行健,我们生活在“自我地狱”中也不自知。面对当下荒诞的世界,文学却可以给我们清醒的意识,最充分地发挥其“警世”、“醒世”的功能。因此,文艺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为社会进步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对人性之美的坚定的扶持。

最后,也是最有力量的,导演通过电影告诉我们: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规范,这也是《窃听风暴》另外一个译名 《别人的生活》的另一重意蕴所在。对于卫斯勒来说,是一种职责与救赎之间的选择,对于德莱曼来说,则意味着妥协与良知的权衡,对于克丽丝塔,则是爱情与梦想之间的取舍。就像著名影评人安瑟尼·雷恩在《纽约客》中撰文提到的:“如果你以为这部电影仅仅是拍给德国人看的,那你就错了,这是拍给我们看的。”在卫斯勒之前的两百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在《实践理性批判》结尾写到:“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的思考他们,心中越是永远充满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一个则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固然是一种巨大的胜利,然而,在这种巨大的胜利背后却常常伴随着不得不改变的苦涩感。在历史洪流面前,渺小的人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面对着改变、融合而随波逐流着。但正是因为这种无法阻挡的对新的自由生活的渴求,更由于人性中那些最美好的特质:爱、关切、坚强、希望和恩赐,使得人类最终能面对历史,并推动着进程的发展。历史凝聚下的事件记录着无法忘记的过去,正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着未来。

100


“传统博客”过时了吗?——兼谈各种媒介形态的优缺点

“传统博客”过时了吗?——兼谈各种媒介形态的优缺点:

★引子



  这几天恰逢春节假期,俺抽空打扫了一下自己的博客阅读器——主要是整理 RSS 订阅源,把久未更新的 Feed 作个标记。整理的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好几个优秀的博客,更新越来越少了(有的甚至2014年全年都没发过一篇)。

  其实早在2年前,Google 关闭 Google Reader 的时候,“博客已经过时”的说法就开始盛行。很多业内的评论人士,也给出各种分析。

  但是俺觉得他们的分析,【没有】切中要害。他们的观点,俺也不完全赞同。今天这篇博文,来谈谈俺本人的分析。



★何谓“过时”?



  当咱们说某个东西(技术/媒介/工具/等)过时,其本质含义是说:出现了一个【完备的】替代品(技术/媒介/工具/等)。

  所谓的【完备性】,至少包括:新东西具备老东西的【所有】用途和优点,同时可以避免老东西的【某些】缺点。比如:对 DOS 操作系统而言,Windows 就是一个完备的替代品。所以,有了 Windows 普及之后,就可以称——DOS 过时了。



★传统博客【没有】过时——因为还没有出现完备的替代品



  俺认为博客【没有】过时——因为至今为止,没有出现完备的替代品。

  有很多新出来的媒介/传媒,被某些人当成是传统博客的“杀手”(替代品)。但都是假象。下面俺来逐一点评一下。



◇微博客/MicroBlog——无法替代博客



  (请注意,本节所说的“微博客”是【广义的】,既包括新浪微博,也包括 Twitter 之类的)

  被提及最多的,大概就是这个了。但实际上,微博客【完全不能】成为传统博客的替代品。理由很多,俺随便挑几个聊聊。



  缺乏深度



  微博客有长度的限制(比如 Twitter 是140个字符),单凭这条,就决定了这种媒介形式,不可能【完备】替代传统博客。

  在这样严格的长度限制下,(俺敢打赌)99.999% 以上的网民都【不可能】在这么短的长度之内,表达出具有足够深度的内容。即便个别牛人能做到,那也是偶尔为之,不可能持续为之。



  碎片化非常严重



  在所有的互联网应用中,Microblog 的碎片化是最严重的。造成的恶劣后果就是:

  当你在网上刷微博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不断地切换——从一条微博切换到另一条微博。长此以往,你的注意力也变成碎片化。



  生命周期太短



  有谁会去看1个月之前发的微博捏?甚至连2天前的微博,都没人看了。



  信噪比太差



  你可以拿自己帐号的时间线作一个统计,看看冒出来的内容里面,高价值的内容,占了多少比例?应该少的可怜吧?

  在微博客上,大多数内容都是看过即忘的。就算偶尔碰上一两个让你印象深刻的,也未必是【有用的】。



  (关于“微博客的弊端”,俺在3年前写过《为啥俺不常用微博——兼谈时间管理心得》,里面有更详细的分析)



◇社交网络/SNS——无法替代博客



  (严格来说,MicroBlog 也是 SNS 的一种。本节所说的是,除了 MicroBlog 之外的 SNS)

  还有一些人觉得:SNS 是“传统博客”的替代品。对此,俺同样不以为然。SNS 的缺点跟 MicroBlog 一样多。



  同样的碎片化



  不论是 G+、Facebook、人人网还是如今当红的微信,其实也都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只不过“碎的程度”没有 MicroBlog 那么严重而已。

  对“碎片化”的问题,刚才在谈 Microblog 的时候已经介绍了。这里就不再浪费口水。



  同样是信噪比太差



  这点跟微博客类似。

  由于“信噪比”的问题,在谈 Microblog 的时候也介绍了。此处同样略过。



  干扰因素太多



  SNS 的另一个问题是——干扰因素太多,导致你无法专注。因为 SNS 就是设计用来让网民互动的。这个前提就决定了——它的界面必定有很多干扰因素。

  打个比方:你的一个朋友在 SNS 上转贴了一篇质量很高的长篇文章。这种情况下,你是很难在 SNS 的界面上把这篇长文仔细读完的。

  为啥捏?因为 SNS 界面上的干扰因素会导致你分神。比如你刚读了3行文字,就会忍不住去看看自己的时间线有没有新的东西冒出来;比如你阅读到一半,碰巧某个好友给你发了个新的信息,于是阅读再度中断。

  与之对比:

  博客阅读器的设计目标是“阅读”而不是“互动”。因此,博客阅读器就没有这么多干扰因素。



◇维基/wiki——无法替代博客



  再来说说另一个 Web 2.0 的新媒体——维基(洋文叫 wiki)。俺本人很喜欢用的“维基百科”,就是这种媒介形式。

  “维基”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多人协作。多人协作有很多好处——简而言之就是“人多力量大”。

  那么,“维基”的缺点是啥捏?

  俺觉得,“维基”这种形式,非常适合用来组织“事实”,但【不】适合用来组织“观点”。尤其不适合用来组织具有一定深度的观点。(如果不清楚“事实与观点的差异”,先看俺之前的博文《批判性思维扫盲: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

  为啥捏?因为“事实”是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因此就有可能实现“多人协作”;反之,“观点”是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的,如果非要搞多人协作,参与的人肯定内讧;就算参与编辑的人不内讧,能达成妥协,最终的成品,肯定是缺乏深度的。

  所以你看维基百科上面的内容,大都是对【事实】的整理,很少涉及【观点】。

  与之对比:

  博客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既可以用来陈述事实,也可以陈述观点。



◇问答类网站——无法替代博客



  这也是 Web 2.0 时代新冒出来的玩意儿。

  这几年下来,能够做大的问答类网站,已经聚集了足够的人气,功能也比较齐全了(比如:把高质量的回答显示在前排)。问答类网站避免了前面提到的 SNS(包括 Microblog)的诸多弊端(比如过于碎片化;比如生命周期太短;比如信噪比太差)。

  但是问答类网站还是无法替代博客。至少有如下几个差距:



  1.“已知未知”和“未知的未知”之间的差异

  当你去使用问答类网站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你要问的问题是哪个?你只不过还不知道答案而已。这种模式,属于“已知的未知”。通俗地说就是——你知道你有某个问题没搞懂。

  但是捏,还有一些“未知”属于“未知的未知”。也就是说,你连问题都提不出来。这种情况下,你如何上问答网站去搜索答案捏?这时候,你连搜索关键字都无从下手。

  与之对比:

  博客有助于你了解“未知的未知”。

  打个比方:

  天朝内的很多程序员是完全不问政治的(因此也完全不知道朝廷的“洗脑宣传”)。但是他们有可能因为要看编程的博文,而订阅了俺的博客,然后就开始了解朝廷的洗脑宣传(这类话题,俺聊过多次)。对这类人而言,他们在俺博客上接触到了“未知的未知”。而这恰恰是问答类网站做不到的。



  2. 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问答”的形式体现

  世界上有各种类型的信息,“问答”这种形式只能展示很少一部分类型的信息。

  比方说,很难在问答网站上展示“小说/诗歌/散文”之类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并不是某个问题的答案。

  与之对比:

  博客可以展现任何类型的信息。



◇书籍——无法替代博客



  (本节所说的“书籍”,既包括传统的纸质书,也包括电子书)

  俺觉得,在各种媒介中,书籍是最值得跟“博客”相提并论的。刚才介绍另外几种媒介时提到缺点(生命周期太短、碎片化、深度不够、信噪比太差),书籍都可以避免。在某些方面(比如“深度”和“系统化”),书籍甚至可以做得比博客更好。

  为了避免有些人来抬杠,俺补充说一下:

  从“内容”上看,书籍当然也存在优劣差异。但是俺这里说的是“媒介的形态”,而不是内容。俺强调说:书籍可以避免前面提到的各种媒介的缺点——是从“形态”上来谈的。



  书籍的缺点之一是——创作的门槛比较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写一本书的)。相比而言,博客的门槛低很多。不过捏,书籍的这个缺点不是致命的。因为已经有足够多的牛人写了足够多的书,因此,“来源太少”不成为问题。

  书籍的另一个缺点是——阅读的门槛比较高——这才是关键性的问题。因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阅读障碍症”(后面俺会分析“阅读障碍症”的根源)。对这些人而言,哪怕读一本薄薄的、100页左右的书,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综上所述,书籍依然是非常好的媒介形式(优于大多数 Web 2.0 的媒介类型),但是书籍还是难以完全替代博客这种媒介。



◇轻博客——其实就是博客



  最后来说一下“轻博客”。

  俺个人觉得:“轻博客”纯粹就是炒概念。如果你从媒介的形态去考察,“轻博客”跟“传统博客”本质上是一回事儿。



◇小结



  刚才聊了一大堆,结论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哪种媒介可以【完备替代】博客这种媒介形式。换种说法——博客这种媒介,在形态上并未过时。

  既然如此,为啥很多优秀的博客,都开始荒废了呢?写博客的人,为啥比原先少了很多呢?下面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为啥写传统博客的人越来越少?



  当咱们谈论“媒介”的时候,需要考虑三个要素:媒介的形态、媒介的生产者、媒介的消费者。

  前面俺已经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媒介的形态,并得出结论——(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媒介可以彻底替代博客这种媒介。也就是说——“形态”这个要素排除掉了。所以,要思考另外两个要素——媒介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俺个人的观点是: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博客作者)。



  博客的顶峰,大约是在2004年到2008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点(具体是哪一年,俺说不准)。到了2010年之后,停止更新的博客越来越多。即使是那些名气很大的博客,更新的频度也明显下降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俺博客)。

  那么,2008年到2010年,业界有啥变化捏?这个时间段,差不多就是 SNS(尤其是 Microblog)迅速普及的时间段。

  看到这里,很多同学会【想当然地】理解成——因为传统博客的作者都改去写微博客了,因此传统博客的更新就少了。

  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关键性原因。俺观察过几个知名的博主,他们虽然停止更新传统博客,但也【没有】看到他们大量更新微博客。所以,上述这种解释,理由显得不充分。

  俺给出的解释是:相当多的博主已经丧失了写长篇博文的能力。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如果你是俺的老读者,应该明白——耸人听闻不是俺的风格)。下面俺简要描述一下——为啥很多博主会丧失写博文的能力。



◇注意力的碎片化



  有一句名言叫做——【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没来得及考证,据说是出自传播学大牛麦克卢汉

  既然工具会反向塑造使用者,那么,某些互联网应用(比如微博客)由于持续提供极度碎片化的内容,必然导致使用者的注意力也变成碎片化的。除非你不使用这类网络服务,否则的话,你必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当你的注意力变得碎片化,你就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个事情。对于博主而言,也就无法专注于写出一篇长博文

  前面提到的“阅读障碍症”,根源也在于此——当你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你甚至都无法完整地看完一篇超过2页的文章。

  关于“碎片化的影响”,俺打算单独写一篇博文。另外推荐大伙儿看《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我们的大脑》(已经放上俺的网盘)。



◇无法脱离“心理舒适区”



  不知大伙儿有没有注意到,如今的 SNS(包括 Microblog)都越来越【娱乐化】。写到这里,再次感叹《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所具有的超前洞察力(此书在俺的网盘)上有分享)。如果你看过此书,对俺这里所说的“娱乐化”会有更深的理解。

  “娱乐化”有很多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让你持续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在这种状态下,你觉得很舒服、很放松、怡然自得;在这种状态下,你不论是在微信上转发一个心灵鸡汤,抑或是在 Twitter 上发一条推文,都是很 easy 的。既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也不需要费劲地思考。

  与之对比:

  要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有一定篇幅的原创博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虽说有些天才型的博主可以一挥而就地写出高质量的博文,但这种人肯定是极少数。大部分博主要写出有一定质量的原创博文,需要花时间构思,需要花时间修改。以俺本人为例,每篇博文大约需要2小时—4小时(有些甚至更长)。

  因此,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相当数量的博主,因为长时间处于“心理舒适区”,再也无法脱离其中。



★结尾



  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博主看到此文,并改变自己的状态,写出更多有价值的原创博文。

  不过捏,俺也很清楚——让一个人改变自己的习惯是非常难的。所以,俺也不指望此文能有多大的效果 :(



俺博客上,和本文相关的帖子(需翻墙)

为啥俺不常用微博——兼谈时间管理心得

如何挖掘网络资源(系列)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作者皆保留版权。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保持本文完整,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地址。


翻墙工具

使用 BT sync 自动同步各种翻墙工具(BT sync 免翻墙可用),
同步密钥是 BTLZ4A4UD3PEWKPLLWEOKH3W7OQJKFPLG
如有其它问题,用program.think@gmail.com联系俺

Google+ Celebrates Valentine's Day

Google+ Celebrates Valentine's Day: Mr. Jingles, the Google+ mascot, looks different today. He has a cute rose to celebrate Valentine's Day. You can find the funny animation in the Google+ notification box: in Google+ for desktop, Google+ mobile apps and most Google services.





Here's the animation:





When click the +1 button, Google+ shows some animated hearts:





You can also check last year's Easter Egg for Valentine's Day and today's Google doodles.





"Whether a time for a romantic date, to catch up with friends, or catch up on cat videos, Valentine's Day is a good excuse to connect with the world around you. As nerds, the doodle team wanted to sweeten up our homepage with ways in which technology brings people together," explains Google.



The reCAPTCHA team also celebrates Valentine's Day with a special CAPTCHA:





{ Thanks, Fred. }


Quote Of Th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