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蓝Note折腾记

魅蓝Note的一些设置和想法

  1. 账户–点击账户名–系统权限可以开启ROOT,默认是关闭的,开启后不再享受三包!

  2. 安全–权限与凭证–允许安装位置来源~-开启这个,否则一些软件将无法正常安装。默认是关闭的。

  3. 辅助功能–有很多实用功能

    • 手势唤醒里常用设置可以参考:双击=点亮屏幕,上滑=解锁,下滑=打开通知面板,V=手电
    • 长按主键可以设置关闭屏幕或语音助手
    • 实时网速,依个人需求开启
    • 智能隐藏Smartbar 推荐开启
  4. 关于手机–存储–清除手机数据=恢复出厂设置。建议:恢复出厂之前记得备份!手机账户-云存储-可以备份联系人及桌面布局

  5. 一些补充:

    • 如果手机出现黑屏,无法点亮的问题不要着急。长按电源键7S可重启。然后官网下载最新版固件升级即可。
    • 对于App的缺点,则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不喜欢拨号盘,那我可以更换其他App,不喜欢短信app,我也可以换,这就是Android的优势。所以我替换了桌面TSF Launcher,浏览器Chrome,短信Messenger,地图Google Map,音乐Play Music & NetEase Music,记事本Keep,日历Google Calendar,搜索Google Search······我是不是有点强迫症了。
    • 看到貌似是和LBE合作了,有一个简单的安全中心,将就用吧,反正之前也是用LBE
    • 没有纯正Android的返回,HOME,最近应用的三个虚拟键,很不喜欢,略奇怪的操作

http://bbs.flyme.cn/thread-108830-1-2.html

魅蓝Note如何安装Gapps

  1. Root
    账户–点击账户名–系统权限可以开启ROOT,默认是关闭的,开启后不再享受三包!

  2. 两个地址下载FQ工具
    https://s3-ap-southeast-1.amazonaws.com/fqrouter/fqrouter-latest.html
    http://downloader-apk.com/download/dl.php?dl=fq.router2

  3. Google安装器
    http://app.meizu.com/apps/public/detail?package_name=com.howie.gserverinstall

  4. 登录FQ,输入SS帐号,登录Google Play Store,更新各项服务

让我完成孤独



Geek这个词,本意偏贬义,可以翻译成:离经叛道的人、行为反常的人。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之后,Geek有了新的意思:智力超常,善于钻研,但不善与大众交际。

数得出来的知名“极客”,几乎都符合这个定义。乔布斯、扎克伯格、拉里佩奇、王志东、谢尔顿……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痴迷于技术,从不随波逐流。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孤独的。但不为外人了解的是,由于内心丰富,Geek们不喜欢与大众寒暄,每天聊些重复性且营养不多的话题。

而最后你会发现,他们做出的产品,是最符合人性的。

具有“极客精神”的人们,往往单纯,内心丰富且对世界有着浓浓善意。

给大家介绍个台湾的画家蒋勋,蒋先生无论讲什么都是娓娓道来,不管是深奥或浅显的话题,还是解释或者叙述事情。

摘几段蒋勋先生《孤独六讲》里的文字。很多时候,这种“孤独”极为难得。


阮籍有一件事,是母亲过世时,他不哭;按儒教传统,即使要用锥子刺自己都是要哭的,不哭是不孝,真的哭不出来,也得请五子哭墓,但阮籍不哭,宾客吊丧时哭成一团,他无动于衷,等到宾客散尽,他突然吐血数升……这是他表现忧伤的方式,他认为母亲过世是我自己的事,为什么要哭给别人看?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群体文化中,婚礼丧礼都是表演,与真实的情感无关。

当中国传统儒教的群体文化碰到个体(individual)就产生了竹林七贤,他们是特立独行的个体,活得如此孤独,甚至让旁人觉得悲悯,而要问:「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呢?」

这个社会上的阮籍愈来愈少,就是因为这句话。我当老师的时候,也曾经对一个特立独行的学生说:「你干嘛这样子?别人都不会。」说完,我突然觉得好害怕。

回想我在大学时,也曾经特立独行,我的老师对我说过一样的话。我不知道这句出于善意和爱的话,对孤独者有什么帮助?或者,反而是伤害了他们,让他们的孤独感无法出现。

近几年来,我常在做忏悔和检讨。在大学任教这么久,自认为是一个好老师,却也曾经扮演过压迫孤独者的角色。有一次看到女学生为了参加舞会,清晨两点钟在围墙铁丝网上迭了六床棉被,一翻而过;我告诉她们要处罚背诗、写书法,但不会报告教官。其实我心里觉得她们很勇敢,但还是劝她们回去了,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虽然后来她们还是跳出来了)。更有趣的是,这个铁丝网曾经让校长在校务会议上得意地对我说,这是德国进口犹太人集中营专用的圆形铁丝网,各面都可以防范——可是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你关都不关不住。

《牡单亭》说的也是同样的故事,十六岁的杜丽娘怎么关都关不住,所以她游园惊梦,她所惊的梦根本是个春梦。

后来如何大彻大悟呢?因为一个学生。学运刚刚开始,有个学生在校园里贴了张布告,内容是对学校砍树的事感到不满,这个人是敢做敢当的二愣子,把自己的名字都写了上去。认同的抚掌叫好,说他伸张正义,敢跟校长意见不同,还有人就在后面写了一些下流的骂校长的话,但他们都没有留名字,只有二愣子被抓去了。

学校决定要严办此事,当时我是系主任便打电话给校长,校长说:「我要去开会,马上要上飞机了。」我说:「你给我十分钟,不然我马上辞职。」后来我保住了这个学生,没有受到处罚。但是当我把这个学生叫来时,他对我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让他们处罚我?」我到现在还在想这件事。

在群体文化里,二愣子很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他们很正直,有话直说,包括我在内,都是在伤害他。我用了我的权力去保护他,可是对他来讲,他没有做错,为什么不让他据理力争,去向校长、向训导单位解释清楚,让他为自己辩白?

不管是爬墙的女孩,或是这个贴海报的学生,都是被我保护的,但是,我自以为是的保护,其实就是在伤害他们的孤独感,使孤独感无法完成——我在设法让他们变得和群体一样。

如阮籍等人都是被逼到绝境时,他们的哭声才震惊了整个文化,当时如果有人保护他们,他们便无法仰天长啸。

竹林七贤之嵇康娶了公主为妻,是皇家的女婿,但他从没有利用驸马爷的身分得名得利,到了四十岁时遭小人陷害,说他违背社会礼俗,最后被押到刑场砍头。他究竟做了什么伤风败俗的事?不过就是夏天穿着厚棉衣在柳树下烧个火炉打铁。这不是特立独行吗?这不是和群体的理性文化在对抗吗?而这是法律在判案还是道德在判案?

嵇康被押上刑场的罪状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这个罪状留在历史里,变成所有人的共同罪状——我们判了一个特立独行者的死刑。

嵇康四十岁上了刑场,幸好有好友向秀为他写了〈思旧赋〉,写到他上刑场时,夕阳在天,人影在地。嵇康是一个美男子,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当他走出来时,所有人都被惊动,因为他是个大音乐家,在临刑前,三千太学生还集体跪下求教,然而,嵇康弹了一曲〈广陵散〉后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

有人说,嵇康怎么这么自私,死前还不肯将曲谱留下?但嵇康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配听〈广陵散〉。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艺术、美是没有意义的,不过就是附庸风雅而已。

每次读向秀写的〈思旧赋〉总会为之动容,生命孤独的出走,却整个粉碎在群体文化的八股教条上。

竹林七贤的孤独感,毕竟曾经在文化中爆放出一点点的光彩,虽然很快就被掩盖了,在一个大一统的文化权威下,个人很快就隐没在群体中,竹林七贤变成了旁人不易理解的疯子,除了疯子谁会随身带把锄头,告诉别人,我万一死了,立刻就可以把我给埋葬?

                                                                                                                                                                            ——摘自《孤独六讲》


在中国传统话语体系里,“不合群”似乎是个贬义词。中国古代,最接近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是竹林七贤这种,他们尊重人性,然后归隐山林,说白了就是:我是群体文化的叛逃者,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极客”的一种人,但他们受限于中国的道统和当时的技术,只能逃离,并不没有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什么改变。

元旦上海踩踏事件发生后,有句话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转发:“身体和精神,都要远离人群。这是在世界上人口第一多却未开化二流国家降低风险安全活下去的重要法则。”

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互联网,致敬。它让我们看到了外边,同时远离人群。

让我完成孤独: 作者:柯实

被尊重的榴莲(转)

我们来到了一个没有尊重的时代。
很多人喜欢把理解挂在嘴边,显得自己善体他人,温柔贤德。而其实文化和道德的高点从来都应该是尊重。
回国的日子久了,就会被这种没有尊重的社会弄到胆寒的程度。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尊重的定义是什么。都不知道尊重到底饱含着多深的人文力量。
看一本书上说,巴黎在二十世纪初,有一个女画家,特别娇媚,特别柔弱。当时有人不喜欢她,有人喜欢她,但是大家都尊重她。
同时还有一个在码头做工的,我们今日大概叫屌丝的男人,也是个画家,有人喜欢他,有人不喜欢他,但是大家都尊重他。
他们如此不同,在个人性别意识上也不算成功,但是大家都觉得他们代表了不同的美学。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别。
我在法国待了几年,法国菜很难吃,人很懒,看个病有的时候要预约两个月,kfc离市区太远。但是我是在那里,感受到了尊重的意义。
同性恋可以在街上手拉手,彼此交换一个吻。
七十岁的老奶奶可以穿着粉红色香奈儿套装,涂着大红色的嘴唇,穿着亮闪闪的中跟鞋。
你可以穿得特别邋遢,身上写着解放法国,头发用羊毛线编成一坨坨,看起来脏兮兮的,耳洞用专门的环子弄成瓶盖大。
你可以喂冰淇淋给你的狗吃,或者和你的狗分着吃。
没有人会特别看你。
想象一下在中国,如果你做上述的事情,众人侧目,有人掏出手机拍照,PO到微博,然后年纪大的劝诫你不要这样,还有人嘲笑老奶奶穿这样“为老不尊”“老花痴”,如果你是GAY,会有脑残妹子对着你窃窃私语说好萌,再有中老年人鄙视和怒斥。
这样的事情,在古文里叫做“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意思是说,不用说话,只是十只眼睛看着你,十个手指指着你,你就死了。
中国人,从来都容不下出格。这个格子跟牢一样。
所有网站都在说女孩子要怎么样,男孩子要怎么样,你要怎么样才是个男人,女人一辈子要用三双红皮鞋。
如果你三十岁没有定职,如果你二十大几没有成家,如果你是同性恋,如果你不想结婚,如果你婚后不想要孩子,如果你所爱的人家里赤贫条件不好爸爸妈妈说不定还坐过牢……所有人都会议论你,对,也许不是嘲笑只是亲戚所谓的“关怀”。
你不能和别人不一样,他们一定要“关心”你到把你“扶上正途”。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议论,藏着最可怕最恶毒的力量。
我之前去法国朋友家过圣诞。她的大哥35岁了,没有女朋友,没有固定工作,自己和几个哥们做一个并不出名的地下乐队。回家来过圣诞节的时候有一天一整天都不见了。吃饭的时候我就问他去哪里了。他的母亲笑眯眯地说,在工作室那边做笛子呢。 我说什么笛子? 她说他路上捡了一根铁管,所以回来做笛子。
我希望大家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如果你的家庭里面有一个男人,35岁了,没有存款,没有固定工作,自己玩乐队,没有女朋友,回家和亲戚们过年,这儿还有客人呢,他是长子,竟然不招呼不帮忙,自己路上捡了一根棍子就回去研究怎么做乐器,你3岁还是35岁?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有没有规矩?
我之后仔细地想过在法国朋友家,那个暖和的中午,那个母亲温柔微笑着毫不在意地陈述的样子。
后来我试探性的私下问我朋友,我说你大哥这样的情况,家里人不会说什么吗?
她很惊奇地看着我:为什么要说?
他们根本就没有概念,怎么样才是对的,不对的就要掰直。
我突然想,我认识了一个伟大的母亲。她平等地尊重和养育了5个子女,而不在他们身上倾泻自己的倒影,把他们当成完全的个体,而不是家庭的附属。
她不会去扯着嗓子喊儿子回来招呼客人,不会和客人唠叨谴责自己儿子怎么这么大不结婚不找正式工作。她不发表看法,只是陈述。也许她心里会有点担心,但是她不会议论,不会去和外人抱怨。
也许我们中国人总会觉得他们亲情凉薄,好像亲戚都不关注别人的样子。因为我们搞错了,关注,并不是关心。
存在即合理,不需要议论。
只需要尊重就好了。
再说一个故事。我们班上有个女孩子,和我关系很好。有一天她跟我说,“你知道吗?C君是个GAY。”C君是班上的一个男孩子,和我们关系都比较和睦。听到这个女孩子这么说,我就问:“你怎么知道?”女孩子说,“他昨天和我出去吃饭的时候告诉我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XX是GAY的唯一判断条件,应该是他自己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反应只应该是:哦。是吗。
不必其他。
我希望大家再去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们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会怎么样。
我不知道大家能读到多少信息量。在国内我经常听到女孩子说“XXX一看就是个基佬”“长这样肯定是基佬”“XX之前和一个男人关系超好的,是不是GAY啊。”我们喜欢自己在心里,给别人挖好一个坟,然后放上棺材,别人还好好地活着,我们就自己盖棺了。
因为要下一个定论。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社会会是这样。
也许我不走出去,也许我不从事艺术类的行业,我一辈子大概也只是痛苦地去埋怨而想不清楚。
可是看清楚了,又突然觉得,一个不尊重的社会是多么可怕。
个人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只有当你符合社会规范的时候才合理。
大家都喜欢异性,你就不能喜欢同性,否则就要议论你。
大家老太婆都穿得行将就木,你就不能穿得很FASHION,否则就要议论你。
大家30岁孩子都5岁了,你就不能30岁还不结婚,否则就要议论你。
你的闺蜜找了个高帅富,你就不能找个屌丝,否则就要议论你。
大家结婚都是男方买房,你是个男人要结婚了买不起房,那就要议论你。
议论你了,如果你反驳了,那么他们会告诉你:
一,亲戚:我们这是关心你啊,换别人谁说啊?
二,路人:只是猜测,没有恶意啊。
三,父母:你这样让我们怎么办啊,你看看别人!
这个社会,其实在吃人。
把人身上独特的部分都吃完,剩下了统一的存在。
每个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做着刽子手。
尊重这个东西。我们缺得太多。
前一阵子给国内一家蛮大的服装杂志写稿。说起要做专栏。我强调的理念是个人形象主义。也就是不跟风,找准自己适合的路数,搞清自己的气场,不盲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也愿意帮助我的读者去找到他们自己的风格。
编辑就和我说,你这样不行。我问为什么。
她说我们国内大家都跟风,你这样搞,和我们杂志理念相悖了。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议论他人,不盲从,把大家的口味都养独立了,那请问,我们杂志还靠什么吃饭?
后来我拒绝了这个专栏的继续。
我一己之力,也许只能做到这样。社会的人心缺漏太多。我现在能做的,也许只有自己坚持这条道路。
我一直是个离经叛道的人。在国外的几年,被自由之风吹拂很多,心越来越坚固了。我觉得人的心,要越来越坚固,却不要坚硬。
人要时常动心,不一定动容。
微博和网上有很多人很关注我的性别。差不多讨论了六年,每天都要收到10条私信问你是男是女,你喜欢男的还是喜欢女的。激越起来就要说“你老实说不就行了吗”“你为啥不公开告诉我们”。
我记得5年前,当别人问我的时候我都会直接回答。然后下一个问题接踵而至,“那你一定是同性恋吧。”
我当时只是觉得恶心和烦闷,却不会想到尊重尊严的缺失。
到现在一晃过去很多年,我一直在和这种力量对抗。为什么我一定要公示,为什么我一定要按照一个性别体系的事情去做自己。为什么女人就不能自立自强霸气一点,为什么男人就不能喜欢粉红色的东西?发一张照片,女性化一点就要议论“你好娘”“你果然是个妹子”,发一张男性化一点的,就是“老师果然是真汉子”“女生才不会这么霸气。”
我们生而无法选择性别,但是我想,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活着的方式。
“女人都怎么怎么”“是男人就怎么怎么”,是我最厌弃的句子。
如果你是女人,你长这样,肯定是T。
如果你是男人,你长这样,肯定是GAY。
总之,你肯定是同性恋。
世界上的99.9%的人民群众,都会去关注“你到底是不是同性恋”“你到底是男是女”
而其实最关键的是:这些事情,和你有关吗?
你为什么要对他人的生存方式置喙?
你拥有那个资格吗?
说到底有那个必要吗?
你尊重了吗?
我并不希望任何人把我当女人看待,也不希望任何人把我当男人看待。我希望他们把我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看待。我从小学了很多,古书一读很多年,我一直接受的都是老庄思想,个人的存在永远凌驾于社会的规范。
我厌弃很多社会公理。
我厌弃很多女人应该怎么样,男人应该怎么样的公理。
一个人,重要的不是性别,而是TA到底为社会做了什么,影响了什么,留下了什么,TA对自己的事业负责了吗?认真了吗?TA有没有好好地去对待亲人爱人?TA的品性和教养怎么样?
喜欢可爱的东西,和性别无关,男女都可以去喜欢,为什么男人就不能喜欢可爱少女蕾丝?喜欢了就一定要被说成GAY?
长相,和性向无关。为什么长得中性,打扮中性就要被说成一定是HOMO?
男人就一定不能哭,要坚强,买电脑要不看外表只看配置,要对着美女流口水求种子,要穿丧服系颜色的衣服?
女人就一定要八卦,爱吃零食,喜欢废话,憧憬婚纱,脑补未来结婚生子给孩子起什么名字,恨嫁,喜欢高帅富?
人和人之间这么不同,为什么我们的整个社会都要去磨平这些棱角,留下大片大片丧尸一样的存在?
没有个性,人云亦云,羡慕嫉妒恨,黑掐喷,在微博插两根蜡烛就表达哀思了?不转发所谓的爱国帖就不爱国了?
而这些所有的事情都被一种东西规范着。这种东西叫做“悠悠众口”。
因为全民都不懂得尊重,却爱说理解。
可怕到令人震颤的程度。
我希望比起问“你怎么还不结婚”,最好说“有结婚的打算吗?”
比起“老大不小了怎么还不要孩子”,还是说“这事儿你们自己想好就行。”
比起“你现在工作一个月多少钱啊?怎么不换个工资高点的,以后娶老婆生孩子都要钱啊。”还是问“你现在的工作你喜欢吗?”
比起“你男朋友家里怎么样?一个月拿多少钱,家里是干嘛的?条件怎么样?”还是问“你们彼此喜欢吗?”
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深刻的知道。
尊重尊严缺失太久,可能已经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会对抗下去。我会坚持下去。
看着身边的亲友,一个一个喜欢开始说“男人都这样”“女人都这样”,莫大的哀伤涌出来,快把我淹没了。
神爱世人,世人却不爱彼此。
我们这个社会,喜欢把榴莲都削成西瓜。
西瓜很好,可以一大群挤在一起方便运输,然后一起滚动。很快。
榴莲却只有孤独的插在那里,死守着自己的一些事情。榴莲之间的距离总是很大。
人保留自己的棱角,才会更加尊重他人的棱角。
和所谓的社会伦理宣战,为自己的棱角,为这份一生只有一次的尊严。

原文: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e09444b010183wd.html

Quote Of The Day